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鱼病问题也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结合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来看,常见鱼病由于发病较为频繁,危害较大;
因此,不仅需要对病害进行治疗与防范,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 ,最大程度上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鱼病进行分析,并通过鱼病治理与加强技术2个方向阐述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养殖规模不断拓展,同时又逐渐趋于集约化。
虽然能够有效提高鱼类养殖的产量,提高空间和资源利用率,但也直接造成了养殖密度增大,鱼病发生概率明显增高的现象。
根据近些年我国针对水产养殖病害的研究可知,水产养殖中,加强鱼病的防治在一定程度上比治疗更加直观有效。
本文主要对常见鱼病的防治展开论述。
1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类型
1.1寄生虫类鱼病。
水不仅仅是鱼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同时还是微生物和病菌的滋生繁殖场所。
若鱼塘的消毒工作和水质处理没有到位,很有可能会出现寄生虫,寄生到鱼类身上就会引发多种病害。
最常见的寄生虫有车轮虫、环虫等。
这些寄生虫对于鱼类来说都具有严重的危害,甚至有可能导致鱼类的死亡。
车轮虫是由于其在水体中运动时呈现出车轮形状而得名。
车轮蛀要附着在鱼类皮肤上繁殖,随着车轮虫的生长,渐渐移动到鱼的鳃部。
被寄生的鱼类在发病开始阶段头部会形成白色病变特征。
在水中活动形态也会出现明显变化,病情逐渐加深,头部的白色病变会逐渐由白转黑,病鱼在水中游动状态也会变得更加焦躁。
病情发展到后期, 病鱼身体表面会发黑,游动剧烈 ,速度加快,严重时会导致病鱼死亡。
鉴别车轮虫病害的标准是鱼类的游动状态和体表特征。
因为车轮虫病很有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并且其快速繁殖,能够导致大规模传播,因此具有极高的危害性。
环虫和车轮虫类似,也是常附着在鱼类表皮或鳃部进行繁衍,但环虫在侵入鱼类身体后会在感染位置分泌许多粘液;
这些粘液若是在鱼鳃中分泌,则会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导致鱼在水下出现缺氧窒息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环虫病害在幼鱼期较常发生,成鱼对于环虫病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强, 死亡率相比幼鱼更低。
1.2细菌类疾病。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具有针对细菌的免疫系统,对于细菌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鱼类表皮鳞片外部分泌一层粘液,这些粘液不仅让鱼的身体更滑,从而降低水体摩擦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抵抗细菌的侵入。
所以这层粘液可以视作鱼类的兔疫系统,但还是需要重点注意一些细菌感染导致的鱼病,如烂鳃病、肠炎、赤皮病等。
这3种细菌类疾病的患病位置和发病机理都具有明显差异。
烂鳃病是由于细菌感染而导致鱼类鳃部病变腐烂的一种病害。
鳃是鱼呼吸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哺乳动物的呼吸道类似,若是鳃受到细菌感染,那么必然会对鱼的呼吸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鱼因缺氧窒息死亡。
肠炎是鱼消化系统疾病,与人患肠炎类似,会出现明显的腹部膨胀现象,并且食欲衰退甚至不能进食;最后导致死亡。
赤皮病是由荧光极毛杆菌所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类病原体具有繁殖快、患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征;
若未能及时防控或治理,很有可能会波及整个鱼塘,出现鱼类大范围死亡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患赤皮病的鱼周身鳞片相继脱落,露出红色且附有多处出血点的皮肤[1]。
2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2. 1鱼病的针对性治理。
2.1.1鱼类车轮虫病。
鱼类车轮虫病的防治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通过KMnO4进行药浴浸泡,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 并加入1g左右敌百虫,药浴后可以在1d之内杀死车轮虫;
2.1.2指环虫病的防治。
对于指环虫病来说,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每米水用90%晶体敌百虫200 ~ 300/亩的规格进行泼酒,在泼酒过程中需要保证泼酒的均匀性;
池塘全面泼洒甲苯咪唑,具体使用剂量详见说明书,但部分鱼类,如日本鳗,需要谨慎使用。
2.1.3鱼类烂鳃病。
在饲料中进行药物拌和投喂治疗,大约100kg鱼饲料拌药氟哌酸20g、土霉素3g ,持续投喂7d时间,再利用碘类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可以有效灭活病原体。
此外,细菌在6%食盐水中便难以存活,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加入食盐来控制病原体;
在鱼塘中进行均匀喷酒,从而起到烂鳃病的防治效果。
2.1.4肠炎病的防治。
鱼类肠炎病的防治需要在日常的饲料投喂上着手,提高投喂管理,而治疗用药也需要在饲料中进行拌和投喂。
投喂新鲜的配合饲料, 投喂时最好达到80%饱度, 在投喂过程中需要做到定时定量;
在肠炎病的流行季节需要在饲料中拌和大蒜素,以20d为1周期的形式投喂,每周期投喂3d。
使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消毒药物对池塘进行消毒, 并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使用大蒜素这类药物拌和饲料投喂,连续投喂3 ~ 5d。
2.1.5赤皮病的防治。
对于鱼类赤皮病的防治来说,需要在养殖期间做好以下几点在鱼苗放养、成鱼捕捞、养殖过塘等方面需要小心操作。
避免对鱼造成伤害轮捕轮放捕鱼需要控制在3次之内, 在捕捞完毕后需要对鱼塘进行消毒处理:
每米水深利用生石灰以10~ 15kg/亩的用量进行泼酒:使用强氯精以及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消毒。
同时可以利用磺胺甲氧嘧啶150 ~ 200mg/kg的用量与饲料拌和投喂,每日投喂1次 ,连续投喂3 ~ 5次即可[2].
2.2提高养殖技术。
2.2.1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