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出现水体分层怎么造成的?

[复制链接]
查看599 | 回复0 | 2021-4-29 22: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年当中池塘水体受到季节交替、温度变化、水体中藻类的组成变化、使用各种药物肥料产品等等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不稳定的环境下如果养殖管理不慎很容易出现水体层状分布的现象,从而引发水生生物的分布的变化和水体其他指标的变化等系列的物理生化的连锁反应,最终给水产养殖带来不利影响。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水体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该如何减小水分层带来的影响呢?

水体易出现分层原因
养殖密度大的水体

养殖池塘放养密度过大,投料造成的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积累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到了养殖的中后期以后出现水体分层较多,往往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水深的水体

原因在于秋冬交际或者冬春交换时节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表层水体温度比较高但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低好几度,但是夜晚表层水体热量不断向外散发,到黎明表层水温又比底层水温低,表层水的密度比底层水稍大形成一定规模的密度流,特别是在气压变化频繁风向多变的晴朗日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底”而造成水体分层。

残饵粪便过多的池塘水体

饲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投料过多,残饵不断积累在底部,经过微生物参与的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水体分层造成底部积累较多有毒有害气体,各气体分压大于表层分压,在天气突变时容易反底,危害养殖动物。而且在底部大量耗氧,导致厌氧致病菌的滋生,使养殖动物发病几率增大。

用菌制剂过多的水体

菌制剂大多是芽孢杆菌等,这些菌作用于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如果用菌量过大特别是遇上阴雨天,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特别是底部缺氧尤为严重,在缺氧的环境下虾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活动量会加大造成底部水体浑浊。

用刺激性较大药物的水体

由于消毒药物的刺激性会使得鱼虾和其他水生生物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量加大,另外消毒药物也能抑制有益藻类菌类的代谢繁殖等,同时藻类特别是偏老化的藻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藻相不同,出现水分层难易程度不同

池塘藻类的种类组成不同,水体出现分层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通常以蓝藻。裸藻等有害藻为优势种特别是微囊藻的水体特别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这与蓝藻的生活特性有关。通常在水体表面形成藻华,阻碍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导致水体中缺氧。通常起了蓝藻为优势种群的池塘同样的放养密度下鱼虾的生长速度都比较慢。

如何减小水分层的影响

注意定向培养有益藻

定向培养小球藻和硅藻,稳定溶氧,培育出优质水体,适合养殖动物生存。

图片
图片
注意长期维护池塘底部

由于残饵粪便等颗粒物质容易在底部积累,造成底部耗氧严重,所以一方面注意培养底栖硅藻,在底部持续产氧,另一方面,定期使用底藻源,颗粒状,直达底部,释放有益菌,有效分解底部有机质。


减少使用消杀药品

注意尽量减少使用消杀药品,避免大量使用消杀药品对藻类造成影响,对藻类达到消杀,使得藻类大量死亡,造成倒藻,大量耗氧,危害养殖动物。

注意增氧机的使用

增氧机不一定只是增氧的效果,它可以通过搅拌水体,帮助水体流动,在高温季节帮助水体流动,是水体物质等达到均匀的效果。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