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线虫病
线虫对鱼类的危害一般不很严重,但大量寄生时可破坏器官和组织,有利于其他病菌侵害,引起继发性疾病。
有些种类吸食寄主血液,夺取营养,使寄主消瘦,影响寄主生长和繁殖,以致其死亡。
寄生在鱼类上的线虫种类很多,常见的线虫病有下列几种。
1.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 毛细线虫。虫体细小,前端尖细,后端稍粗大,体表光滑,口端位,食道细长。雌虫体长4.99~10.13毫米,雄虫体长1.93~4.15毫米。
【流行情况】 毛细线虫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鲮鱼及黄鳝肠道中,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广东、湖北等地最为流行。
【症状】 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全长1.6~2.6厘米的鱼种,有5~8只成虫寄生时,生长即受一定影响;30~50只虫寄生时,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继之死亡。
【诊断】 剪开鱼肠,用解剖刀刮下肠内含物和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压片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1)先使池底晒干,再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有充足的饵料;同时,及时分池稀养,加快鱼种生长,可预防本病发生。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5克 90%的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连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中草药600克(贯众∶土荆芥∶苏梗∶苦楝树皮=8∶3∶2∶3)煎汁拌饲投喂,连喂6天。
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病原体】 常见种类有如下几种。
1)鲫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鲫鱼的尾鳍,雌虫长22~50毫米,雄虫长2.46~3.74毫米。
2)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鲤鳞囊内,虫体长10.0~13.5毫米;雄虫寄生于鲤鱼腹腔和鳔,虫体长3.5~4.1毫米。
3)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乌鳢等鱼的背鳍、臀鳍和尾鳍,虫长25.6~46.8毫米;雄虫寄生于鱼的鳔、腹腔,虫长2.2毫米。
雌虫一般均为血红色,两端稍细,似粗棉线;雄虫体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
此类线虫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鲤鱼、鲫鱼等吞食剑水蚤而感染;幼虫再钻到鱼体腔中发育,雌虫迁移到鳞下、鳍条等处发育成熟。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全国各地均有流行。亲鲤因患本病而影响性腺发育,往往不能成熟产卵。
长江流域一带一般于冬季虫体出现在鳞片下,但因虫体较小又不甚活动,所以不易被发现,到了春季水温转暖之后,虫体生长加速,从而使鱼发病。在6月之后,母体完成繁殖,鱼体表就不再有虫体。
【症状】 病鱼鳞片因虫体寄生而坚起,寄生部位发炎和充血;还往往引起细菌、水霉病继发。虫体寄生处的鳞片呈现出不规则的红紫色花纹,掀起鳞片即可见红色的虫体。
【诊断】
1)病鲤鳞片部位有凸起、发红现象,其上部有特殊的花纹,如将鳞片翻开,可见盘曲在鳞囊中的红色中心线。
2)将病鲫鳍条展开,对光用肉眼观察,可见红色的虫体,虫体在鳍条间与鳍条平行;将鳍条撕开,虫体即可暴露出来。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死幼虫及中间宿主;或用含量为0.2~0.5克/m³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死中间宿主。
2)用2.0%~2.5%的食盐溶液浸浴病鱼10~20分钟,可以杀死鳞下和鳍间成虫。
3)用医用碘酒或1%的高锰酸钾溶液涂擦病鱼患处。
3.鳗居线虫病
【病原体】 球体鳗居线虫及粗厚鳗居线虫。
【流行情况】 在湖北、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都有流行。我国曾有因此虫的寄生导致鱼死病例。
【症状】 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鳔发炎或鳔壁增厚,病鱼活动受到影响。鳗苗被大量寄生后,停止摄食,瘦弱、贫血,且可引起死亡。
寄生数量很多时能刺激鳔发炎,出血,虫体充满鳔,使鳔扩大,压迫其他内脏器官及血管。
当鳔扩大时,病鱼后腹部肿大或腹部不规则的肿大,腹部皮下瘀血,肛门扩大,并呈深红色。
如鳔中虫体数量太多时,鳔破裂,虫体落入体腔中,也会从肛门或尿道爬出体外。
【诊断】 剪开鱼鳔,用解剖刀刮下鳔内的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压片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由此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宜从切断其生活史入手。为控制这种病,一般采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为0.3~0.5克/m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