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蛙类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饵料搭配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复制链接]
淡水鱼王 | 2021-7-1 10:5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常用动物性活饵料的培育



对于家庭及农户少量养殖蛙类,可通过诱集昆虫、人工捕捉各种动物性活饵来解决,而对于规模化蛙类养殖场,其作用微不足道,必须走饵料人工养殖的路子。



适于蛙类采食的动物性活饵,种类很多,有水蚤、水蚯蚓、草履虫、蝇蛆、黄粉虫、蚯蚓、丝蚯蚓等。



一、蝌蚪活饵料的培育



(一)水蚤的培育



水蚤是枝角类的俗称,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也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部分。



体长一般为0.2~3毫米,身体侧扁,呈椭圆形,分节明显;具有两瓣被甲,包被于躯干部的两侧;第二触角十分发达,呈枝角状,为主要的游泳器官。



枝角类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占干重的40%~60%),并含有蛙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是蟾蜍蝌蚪培育阶段的理想活饵料。近年来大规模人工培育水蚤已经受到普遍重视。



水蚤的常见种类有20~30种。大型枝角类主要有大型蚤,体长1.8~6毫米,在我国各地的池塘、水坑、江河、湖泊、水库都有分布的主要有隆线蚤,体长1.3~3.7毫米;蚤状蚤,体长0.9~3.4毫米。



1.生活史



水蚤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卵期、幼龄期、成熟期和成龄期。



(1)卵期:即卵在孵育囊中发育的时期,卵离开孵育囊即进入幼龄期。



(2)幼龄期:夏卵在孵育囊中发育成幼蚤后,脱离母体,成为第一幼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1龄,同时身体显著地增长。幼龄期数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蚤属种类一般有3~5个幼龄期。



(3)成熟期:这是介于最末一个幼龄期至第一个成龄期间单独的一个龄期。



从孵化到性成熟所需的时间,因种类和温度而不同。在适温条件下,多刺裸腹蚤仅需1~2天;象鼻蚤需2~3天;蚤属一般要4~6天。



(4)成龄期:从孵化囊中出现夏卵以后,即进入成龄期。此时每蜕皮一次即产出一批幼蚤,但常常在最后的少数成龄期枝角类没有生殖力,不再产卵。



枝角类主要营单性生殖,也称孤雌生殖,只有在环境条件恶劣时才营有性生殖。由单性产出的卵,卵黄少,卵膜薄,称为“夏卵”。



夏卵不需要受精就能在孵育囊内迅速发育并孵化出幼蚤。经5~8天后,幼体性成熟,再进行孤雌生殖,繁殖下一代。



每个枝角类一生可产卵10余次,1次产卵在2~40个之间,以20~30个最为常见。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如种群数量过于密集、食物供应不足、水温较低等,单性生殖所产的夏卵中有一部分发育成为雌体,另一部分夏卵则发育成雄体,雌雄体这时营两性生殖。



雌雄体经交配后,仅产生一两个或数个大的不透明的冬卵(也称休眠卵),冬卵必须经受精后才能发育。



冬卵具有耐干燥及冰冻等保护性能而不至于受损伤。



干涸池塘的边上及底部,常常布满这样的卵鞍(冬卵外被的保护性壳称为卵鞍),待环境好转后重新发育,而孵化为雌体(即夏卵),再行孤雌生殖。



因而在自然界中枝角类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孤雌生殖,它具有繁殖率高、繁殖速度快的优点;而有性生殖的方式,在天然水体中,一年仅出现l~2次。



2.生活习性



水蚤虽多系广温性,但通常在水温达16~18℃以后才大量繁殖,培育时水温以18~28℃为宜。



大多数种类在pH6.5~8.5的环境中均可生活,最适pH值为7.5~8.0。



水蚤对环境中溶氧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培育时池水溶氧饱和度以70%~120%最为适宜。有机耗氧量应控制在20毫克/升左右。



水蚤对钙的适应性较强,但是过量的镁离子(大于50毫克/升)对它的生殖会有抑制作用。



人工培育的蚤类均为滤食性种类,其理想食物为单细胞绿藻、酵母、细菌及腐屑等。



3.饲养方式

(1)休眠卵的采集、分离、保存和孵化



①休眠卵的采集、分离:枝角类的休眠卵大多沉于水底。



据报道,休眠卵在海底从表层到2厘米深的海泥处,分布数量占总数量的60%~100%,而深6厘米以上的海泥中未确认有休眠卵存在。



因此,采集休眠卵,应从底泥表层到5~6厘米深处采集。



方法是用采泥器采集底泥,将采集的底泥用0.1毫米的筛绢过滤,滤除泥沙等大颗粒杂质,然后放入饱和食盐水中,休眠卵即浮到表层,将其捞出即可。



这样分离的休眠卵,可能混有底栖硅藻,给以后的计数带来麻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蔗糖水代替盐水处理。



方法是把用0.l毫米筛绢过滤后的休眠卵放入 50%蔗糖溶液中,用转速为每分钟 3000转的离心机分离 5分钟,卵即浮到溶液表层。



这样分离的休眠卵,不仅干净(底栖硅藻全部沉降),而且回收率高。一次分离回收率即可达90%,两次分离即可全部回收。



②保存:休眠卵的保存温度与孵化率有很大关系。



保存温度越高,孵化率越低。实验还表明,在底泥中保存的休眠卵比在海水中保存的休眠卵孵化率高。



此外,还可以用干燥、冷藏、冷冻的方法保存枝角类的休眠卵。



③孵化:枝角类休眠卵的孵化受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盐度是影响孵化率的重要因子。



不同的枝角类,即使同是海水种,其休眠卵孵化对盐度的要求也不同。



水温对枝角类休眠卵的孵化率也有很大影响,在18℃时孵化率最高。光照强度对休眠卵的孵化率也有一定影响。



枝角类最高孵化率的光照强度一般在 1000~2000勒克司。在最适生态环境中,休眠卵在3~5天内开始孵化,在3周内几乎全部完成孵化。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淡水鱼王 | 2021-7-1 10:5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饲养方式



①室内培养



Ⅰ.绿藻或酵母培养法:培养容器主要是塑料桶及玻璃缸。



利用绿藻培养时,可在装有清水的容器中,注入培养好的绿藻,水色变为淡绿色时,即可引种。利用绿藻培养枝角类效果较好。



但水中藻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小球藻密度控制在200万个/毫升左右,而栅藻控制在45万个/毫升左右即可满足需要;



密度过高,反而不利于枝角类摄食。利用酵母培养枝角类时,应保证酵母质量。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酵母过量极易腐败水质。



Ⅱ.肥土培养法:培养器具主要有盆及玻璃缸。



如果用直径为85厘米的盆,先在盆底铺一层厚约6~7厘米的肥土,注入自来水约八成满,再把培养盆放在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使细菌、藻类大量滋生繁殖。



然后引入枝角类2~3克作为种源,经数天即可繁殖后代。



其产量视水温和营养条件而有高有低。



当水温为16~19℃时,经5~6天即可捞取枝角类10~15克;



当水温低于 15℃时,繁殖极慢。培养过程中,培养液肥力下降时,可用豆浆、淘米水、尿肥等进行适时追肥。



Ⅲ.粪肥加稻草培养法:



用玻璃缸、盆等作为培养器皿,在室内进行培养,这样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小,培养条件易控制。



培养时,先将清水注入培养器内,然后按每升水加牛粪15克、稻草及其他无毒植物茎叶2克、肥沃土壤20克的比例加入培养器内;



粪土可以直接加入,稻草则需先切碎,加水煮沸,冷却后再放入。



加入肥料后,用棒搅拌均匀,静置2天后即可引种,每升水接种枝角类10~20个。



接种后每隔5~6天施追肥1次,施肥比例同上,宜先用水浸泡,然后取其肥液施用。培养数天后枝角类就开始繁殖,随取随用,效果较好。



Ⅳ.老水培养法:



也用玻璃缸、盆等作为培养器皿。采用养殖池子里换出来的老水,取其澄清液作为培养液。



因为这种水中含有多种藻类,都是枝角类的良好食料,所以培养效果很好,但水中的藻类也不能太多,多了反而不利于枝角类的取食。



②室外培养



Ⅰ.堆肥培养法:



以混合堆肥为主。土地或水泥池都可以,面积大小视需要而定,一般大于10平方米,深度要达1米左右。



注水70~80厘米,加入预先用青草及人、畜粪堆积并充分发酵的腐熟肥料,用量每667平方米水面500千克,并加生石灰70千克,有利于菌类和单细胞藻类大量滋生繁殖。



7~10天后,每立方米水体接种枝角类20~40克作为种源,接种后每隔2~3天便追肥1次,经5~10天培养,见到大量枝角类繁殖起来,即可捕捞。



捞取枝角类成虫后应及时加注新水,同时再追肥1次,如此便可连续培养、陆续捕捞。



只要水中溶氧充足、pH值5~8、有机耗氧量在20毫克/升左右、水温适宜时,枝角类的繁殖很快,产量也很高。



Ⅱ.粪肥培养法:



以粪肥为主的培养方法。



既可以用土池,也可以用水泥地。池子的规格,以面积10~30平方米、深1米为宜。



先往池中注入约50厘米深的水、然后施肥,用水泥地培养时,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投粪肥(人、畜粪均可)1500克,肥沃土壤 1500~2000克作为基肥,以后每隔 7~8天追肥 1次,每次施粪肥 750克。



加沃土的目的是因为它有调节肥力和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



若用土池培养时,施肥量则应相对增加,每立方米水体可施粪肥 4000克、稻草1500克(麦秆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均可)作基肥。



施肥后应捞去水面渣屑,将池水曝晒2~3天后,就可接种,每立方米水体接种30~50克枝角类为宜,接种7~10天后,枝角类便大量繁殖。



通常根据水色酌情施加追肥,若池中水色过清,则要多施追肥;水色为深褐色或黑褐色时,应少追肥或不追肥。



一般池水以保持黄褐色为宜。



Ⅲ.无机混合肥培养法:



主要是用酵母和无机肥混合培养,适用于水泥池和土池,面积可大可小。



每立方米水体施放酵母20克(先在桶内泡约3~4个小时)、硫酸铵37.5克作为基肥。



施基肥后,将池水曝晒2~3天,捞去水面漂浮物(污物),然后引种。



引种数量以每立方米水体 30~50克为宜。



引种后每隔5天追肥 1次,追肥量为基肥的 1/2。经7~10天后,枝角类大量繁殖时即可捞取,每隔1~2天,可捞取10%~20%。



当捞过数次以后,如果池中枝角类数量不多时,应及时添水和追肥,继续培养。



③工厂化培养:



主要培养枝角类中繁殖快、适应性强的多刺裸腹蚤,这在国外最为常见。



该蚤也是我国各地的常见品种,以酵母、单细胞绿藻进行培养时,均可获得较高产量。



在室内工厂化培养时,采用培养槽或生产鱼苗用的孵化槽均可。



培养槽容水量从几立方米到几十立方米不等,可用塑料槽,也可用水泥槽,一般规格为3米×5米×1米。



槽内应配备良好的通气、控温及水交换装置。



为防止敌害生物繁殖,可利用多刺裸腹蚤耐盐性强的特点,使用粗盐将槽内培养用水的盐度调节至10‰~20‰,其他生态条件控制在最适范围之内,即水温在22~28℃,pH值8~10,溶氧量大于5毫克/升,枝角类接种量为每立方米水接种500~1000个。



用面包酵母作为饵料,应将冷藏的酵母用温水溶化,配成10%~20%的溶液后向培养槽内泼洒;



每天投饵1~3次,投饵量约为枝角类湿重的50%,一般在24小时内吃完为适宜。用酵母和小球藻(或扁胞藻)混合投喂,可适当减少酵母的用量。



接种2周后,槽内枝角类数量便达高峰,出现群体在水面卷起漩涡的现象,从此可每天采收。如果生产顺利,采收时间可持续20~30天。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淡水鱼王 | 2021-7-1 10:52: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培养管理



①用于培养的枝角类藻种要求个体强壮,体色微红,最好是第一次性成熟的个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肠道两旁有红色卵巢而身体透明,孵育囊内有冬卵。



②人工培养枝角类虽然工艺简单,效果显著,但种群的稳定性仍难以控制。为了便于管理,培养面积宜小而数量宜多,使总面积控制在10~20平方米。



③枝角类以孤雌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种群生长相当迅速,但环境条件恶化或环境变化剧烈时,枝角类即行两性生殖,繁殖速度明显减慢。



因此,培养时应保持环境相对稳定,避免饥饿、水质老化及温度、pH值大幅度变化。



④充气:枝角类培养过程中,微量充气或不充气。但种群密度大时,必须充气。



⑤调节水质:培养枝角类水体的水质指标,主要有溶解氧量、生物耗氧量、氨氮量、酸碱度等。



溶解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枝角类生长,有机物耗氧量在38.35~55.43毫克/升范围,最适宜于大型蚤的大量培养。



大型蚤喜欢碱性水体,pH值在8.7~9最为适宜,pH值为6时亦不致阻碍其生长繁殖,但在低pH值的水环境中,枝角类往往会产生有性生殖。



水质的调节可以通过加入新水或控制施肥量来进行。



⑥控制密度:培养枝角类的种群密度,不宜太大,否则生殖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但是,种群密度太小,同样也不利于枝角类的生长。



枝角类只有在适宜的种群密度时,生长量和生殖量才能达到最高限。



控制枝角类的种群密度,一方面必须提供适宜的培养生态条件,另一方面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整。



如种群密度过小时,可增加接种量或浓缩培养水体;



如种群密度过大时,可扩大培养水体或采用换水的办法稀释水体中的有毒物质。



⑦追肥:培养水体需要定期追施肥料,以保持枝角类饵料的足够数量。追肥量可以在基肥的基础上减半,另外还要根据枝角类的数量来调节。



⑧注意观察枝角类的状态,如果发现枝角类体色淡,肠道呈蓝绿色或黑色,夏卵数量明显减少且卵呈浅蓝绿色,出现大批雄性个体和附着冬卵的个体,种群幼体数量小于成蛙数量等现象时,都是培养不善而造成的,应采取果断措施改良培养环境或重新培养。



⑨ 培养池四周不应有杂草,杂草丛生不仅消耗水中养分,而且也会使有害生物繁殖。



夏、秋傍晚时分,应用透气纱窗将培养容器盖严,以防蚊虫入池产卵。



小型枝角类繁殖快,适口性好,可用较低浓度(0.03毫克/升)的敌百虫药液全池泼洒来控制大型蚤类的繁衍。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淡水鱼王 | 2021-7-1 10:5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4.采收



每次采收枝角类的数量应控制在池内现存量的20%~30%,一般可用手抄网采集成团的群体。



生产结束时,为给下一次培养准备混种,可在培养达到较大密度时,在较高水温(25~30℃)条件下中断投饵数天,即可获取大量冬卵。



冬卵经吸出后阳干,装瓶后用蜡封好,存放在冰箱或明亮干燥处。也可以不吸出,留在原培养器皿或池塘中,再次培养时,排去污水,注入新鲜淡水,适当施加合适的肥料,冬卵即会孵化。



(二)水蚯蚓的培育



水蚯蚓是最常见的水底底栖动物,也是淡水底栖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像蚯蚓一样,把淤泥吞食而又排出,有利于改变水底环境,同时,它们更是蝌蚪培育阶段的理想活饵料。



1.生活史



与陆生蚯蚓一样,水蚯蚓也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时,两条水蚯蚓体前端以腹面相靠合,各自排出精液到对方受精囊内贮存。



交换精液后各自分开,卵成熟后,环带分泌黏物而形成带状的卵袋(卵茧),卵即产于其中。



卵袋内有卵1~4粒,多则7粒,生殖期每一成蛙可排出卵茧2~6个。受精卵在卵袋内发育成为水蚯蚓,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约为10~15天。



在南方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以7~9月份、水温在28℃以上时繁殖最快,产茧最多,孵化率最高。



幼蚯蚓出膜后常以头从茧的桶端伸出,水蚯蚓生殖时常有群聚现象,因此在微流水处常常见到团块状的粉红色水蚯蚓聚集成群。



2.生活习性



水蚯蚓与陆生蚯蚓形体相似,但体型较小,长10~100毫米。蚯蚓喜欢集中生活在泥表层3~5厘米处,适宜pH值为5.6~9,以摄食混于污泥中的有机物质为生。



水蚯蚓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总脂量是其他淡水浮游生物的2~4倍,同时它还含有理想的诱食物质,是蝌蚪培育阶段的最理想的开口饵料。



它一般不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过身体表面积的增大和加快颤动速度,促使周围水流更新来调节呼吸。



水蚯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切断后能各自生成完整的个体。水蚯蚓食性很广很杂,既可以吞食泥土,又可以从中食进腐屑、细菌及底栖藻类,有时也吃丝状藻类和小型动物。



3.饲养方式



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水蚯蚓生活习性的生态环境来挖坑建地。



要求水源良好,最好有微流水,土质疏松、腐殖质丰富的避光处,面积视培养规模而定,一般以3~5平方米为宜,最好是长3~5米,宽1米,高45~50厘米,水深20~25厘米。



池底要求保水性能好或敷设三合土,池的一端设一排水口,另一端设一进水口。进水口设牢固的过滤网布,以防敌害进入,堤边种丝瓜等攀缘植物遮阳。



4.饲料



用发酵过的麸皮、米糠作为饲料,每隔3~4天投喂1次。



投喂时,要将饲料充分稀释,均匀泼洒。投饲量要掌握好,过剩则水蚯蚓的栖息环境受污染,不足则生长慢,产量上不去。



根据经验,精料以每平方米60~100克为宜。另外,间隔l~2个月增喂1次发酵的牛粪,投喂量为每平方米2千克。



5.饲养方法



水蚯蚓天然资源丰富,在污水沟、排污口以及码头附近数量特别多,人工培育水蚯蚓方法简便易行。



(1)制备培养基料:



制备良好优质的培养基,是培育水蚯蚓的关键,培养基的好坏取决于污泥的质量。



选择有机腐殖质和有机碎屑丰富的污泥作为培养基料。培养基的厚度以10厘米为宜,同时每平方米施入7.5~10千克牛粪或猪粪作基底肥,在下种前每平方米再施入米糠、麦麸、面粉各1/3的发酵混合饲料150克。



(2)引种:



天然水域中水蚯蚓的聚集有季节性变化,但不太明显。



捞取水蚯蚓时,要带泥团一起挖回,装满桶后,盖紧桶盖,几小时后,需要取水蚯蚓时,打开桶盖,可见水蚯蚓浮集于泥浆表面。



捞取的水蚯蚓要用清水洗净后才能喂养。



取出的水蚯蚓在保存期间,需每天换水2~3次,在春、冬。秋三季均可存活1周左右。



保存期间若发现虫色变浅且相互分离不成团时,蠕动又显著减弱,即表示水中缺氧,虫体体质减弱,有很快死亡腐烂的危险,应立即换水抢救。



在炎热的夏季,保存水蚯蚓的浅水器皿应放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细流水不断冲洗,才能保存较长时间。



(3)放养:以每平方米引入水蚯蚓 250~500克为宜,若肥源、混合饲料充足时,多投放些种蚓,产量会更高。



一般引种15~20天后即有大量幼蚯蚓密布在培养基表面。刚孵出的幼蚯蚓,长6毫米左右,像淡红色的丝线。



当见到水蚯蚓环节明显呈白色时,即说明其已达到性成熟。



(4)日常管理



①培养基的水保持3~5厘米为佳。



若水过深,则水底氧气稀薄,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投喂的饲料和肥料不易分解转化;



过浅时,尤其在夏季光照强,影响水蚯蚓的摄食和生长。



水蚯蚓常喜群集于泥表层3~5厘米处,有时尾部露于培养基表面,受惊时立即潜入泥中。



水中缺氧时尾鳃伸出在水中不断搅动;严重缺氧时,水蚯蚓离开培养基,聚集成团浮于水面或死亡。



因此,培育池水应保持微细流水状态,缓慢流动,防止水源受污染,保持水质清新和丰富的溶氧。



②水蚯蚓适宜在pH值5.6~9的范围内生长,因培养池常施肥投饵,pH值时而偏高或偏低,水的流动,对调节pH值有利。



水蚯蚓个体的大小与温度、pH值的高低而适当变化,因此每天应测量气温与培养基的温度,每周测1次pH值。




③水蚯蚓生长的最佳水温是10~25℃,溶氧不低于25毫克/升。



④进、出水口应设牢固的过滤网布以防小杂鱼等敌害进入,但在投饵时应停止进水。



⑤养殖期间,培养基表面常会覆盖青苔,这对水蚯蚓的生长极为不利,宜将其刮除。



一般刮除两次即可大大降低青苔的光合作用而抑制其生长,连续刮2~3次即可消除。不能用硫酸铜治青苔,因为水蚯蚓对各种盐类的抵抗力都很弱。



总之,水蚯蚓养殖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水环境的好坏,其次是对药物的抵抗力及培养基的肥沃度。



6.采收



水蚯蚓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寿命约80天。在繁殖高峰期,每天繁殖量为水蚯蚓种的1倍多,在短时间可达相当大的密度。



一般在下种后15~20天即有大量幼蚯蚓密布水在培养基表面。



幼蚓经过l~2个月就能长大为成蚓,因此要注意及时采收,否则常因水蚯蚓繁殖密度过大而导致死亡、自溶而减产。



通常在引种30天左右即可采收。



采收的方法是:



在采收前的头一天晚上断水或减少水流,迫使培育池中翌日早晨或上午缺氧,此时水蚯蚓群集成团漂浮水面,就可用20~40目的聚乙烯网布做成的手抄网捞取,每次捞取量不宜过大,应保证一定量的蚓种,一般以捞完成团的水蚯蚓为止,日采收量以能达每平方米50~80克为宜,即合每亩30~50千克。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淡水鱼王 | 2021-7-1 10:5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三)草履虫的培育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在水中生活,是蛙类幼体培育阶段的理想活饵料。



1.生态习性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核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体长只有180~280微米。



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



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进行有性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旧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称其为真核生物。



其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表膜,除了维持草履虫的体型外,还负责内外气体交换,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



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



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



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



2.采集



草履虫通常生活在水流速度不大的水沟、池塘和稻田中,大多积聚在有机质丰富,光线充足的水面附近。



当水温在14~22℃时,繁殖最旺盛,数目最多、草履虫的这些习性,是确定采集地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1)到水沟、池塘采集草履虫:



水沟和池塘是草履虫的主要生活场所。



在气候温暖的季节,到水质没有污染的水沟、池塘岸边,选择枯枝落叶多的地方,用广口瓶沿水面采集池水,这样的池水往往含有许多草履虫。



为了更有把握,可在不同地点多采几瓶。采集后,广口瓶内要放置少许水草,瓶口不要加盖,以免草履虫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2)到稻田采集草履虫:在稻田灌水期间,寻找田中的旧稻茬,用广口瓶在稻茬附近取水,随后放进几根旧稻草。这样的水中往往会有许多草履虫。

3.人工培育方法

(1)配制培养液: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细菌。为了培养繁殖草履虫,必须配制含有大量细菌的培养液。培养液的配制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①稻草培养液:取新鲜洁净的稻草,去掉上端和基部的几节,将中部稻茎剪成3~4厘米长的小段,按1克稻草加清水100毫升的比例,将稻草和清水放入大烧杯中,加热煮沸10~15分钟,当液体呈现黄褐色时停止加热。



这样的液体,由于加热煮沸,只留下了细菌芽孢,其他生物已均被杀死,为培养草履虫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防止空气中其他原生动物的包囊落入和蚊虫产卵,烧杯口要用双层纱布包严。然后放置在温暖明亮处进行细菌繁殖。



经过3~4天,稻草中的枯草杆菌的芽孢开始萌发,并依靠稻草液中的丰富养料迅速繁殖,液体逐渐混浊,等到大量细菌在液体表面形成了一层灰白色薄膜时,稻草培养液便制成了。



由于草履虫喜欢微碱性环境,如果培养液呈酸性,可用1%碳酸氢钠调至微碱性,但pH值不能大于7.5。



②麦粒培养液:将5克麦粒(大麦、小麦均可)放入1000毫升清水中,加热煮沸,煮到麦粒胀大裂开为止。然后在温暖明亮处放置3~4天,便制成了麦粒培养液,此时培养液中已繁殖有大量的细菌。



(2)接种:接种是指将采集来的草履虫转移到培养液的过程。接种草履虫时必须提纯,否则会混入其他小动物。



这不但会影响草履虫的纯度,而且一旦混入草履虫的天敌水轮虫,将会使培养液中草履虫的数量急剧下降。



接种时,先将含有草履虫的水液吸到表面皿中,再将表面皿置于低倍显微镜或解剖镜下检查,发现有草履虫后,用口径不大于0.2毫米的微吸管,将表面皿中草履虫逐个吸出,接种到培养液的广口瓶中进行繁殖。



(3)培养



①将接种有草履虫的培养液的广口瓶,放在温暖明亮处进行培养,培养液的容器口要用纱布包严。



大约1周后,就会有大量草履虫出现。





②如果是长期培养,就要定期更新培养液。



这是因为随着虫体大量繁殖,培养液中营养逐渐减少,而虫体排出代谢物却又不断增加,这就会引起草履虫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每隔3天左右须更新一次培养液。



更新时,用吸管从广口瓶底部吸去培养液及沉淀物,每次要吸去一半培养液,加入等量新鲜培养液。这样可使草履虫长期得到保存。



4.采收

繁殖数量达顶峰时,如不及时捞取,次日便会大部分死亡,所以一定要每天捞取,捞取量以1/3~1/2为宜。



同时补充培养液,即添加新水和稻草,如此连续培养,连续捞取,就可不断地提供活饵。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淡水鱼王 | 2021-7-1 10:5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四)摇蚊幼虫的培育



摇蚊幼虫(又称血虫)因为它有许多优点,如营养丰富,清洁不染泥污,带菌机会少,无混入其他寄生虫的机会,既能在水中浮游,又能沉着水底爬行,是蝌蚪期的优良饵料。



1.生活史



摇蚊生活史的发育全过程,是完全变态的发育,即卵孵化后经幼虫期、蛹期才羽化为成虫。在20~25℃的条件下需4~5天才完成发育。



在发育过程中,幼虫沉入底泥造巢,蛹升起在水面羽化,在水底和水中生活,恰好可以成为蝌蚪的天然饵料。



(1)卵:初产的卵块,长3毫米左右,呈褐色,一接触水就会立即膨胀,5~20分钟后就可以胀大5~6倍,达到12~18毫米。



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呈正相关。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超高,孵化率越高,孵化时间越短。试验表明,在水温7℃以下,卵块发育至中途就死亡;



在7~8℃时,孵化时间为110~120小时;10℃时,孵化时间需95~105小时;



15℃时,孵化时间需70~75小时;20℃时,需45~50小时;25℃时,需35~40小时;



30℃时,需28~33 小时;35℃时,需24~30小时;40℃以上时,会很快死亡。



(2)幼虫:幼虫呈淡茶色,体透明,长0.76~0.78毫米。趋光性强,利用这一特点可将卵块与幼虫分离出来,只收集幼虫加以培养。



幼虫的形态为圆柱形,呈鲜红色,孵化时的大小经过4次蜕皮,最大体长约达13毫米,幼虫在20℃的条件下1周就可以变态成蛹。



(3)蛹:最大体长达到13毫米的幼虫,体长开始缩短,逐渐变为7~9毫米的蛹。到了蛹期时,生殖腺明显发达,外部性征明显,通过测量可以把体长、体宽大的看成是雌的,体长、体宽小的看成是雄的。



(4)成虫:蛹经1~2天羽化即成为成虫。羽化时间,在11~25℃时需30~50小时,在20~35℃时需20~25小时。雌性在羽化后2~3天便可产卵,进行下一代的繁育。



2.生活习性



(1)摇蚊形态特征:摇蚊的形态与普通蚊子相似,但翅无鳞片,足也较大,静止时前足一般向前伸长,并不停地摇动,故名摇蚊。头部腹面有一舐吸式口器,对人体无害。



(2)群飞交尾习性:摇蚊成虫白天停栖在树阴、桥洞、屋檐下、水沟中和湖沼附近繁茂草丛的背阴面等阴暗场所,在日出前后0.5~1小时和日落前后1.5~2小时的弱光照射下,成群地在树木、房屋、物体的上面、侧面、近旁处飞行,通常把这种群飞叫做蚊柱。蚊柱的形成可分为初期、盛期和结束期,并观察到形成蚊柱的成虫绝大多数是雄虫。远处的雌蚊向着蚊柱飞来,当它们一个个接近蚊柱时即行交尾,而且在瞬间完成。



(3)产卵习性:雌性摇蚊在产卵时,先在水面附近飞行,后落在物体的近水面处,头部向上垂直不动。通常雌蚊在静止状态时是用中肢和后肢支撑身体,前肢向上举,但是产卵时却用前肢与中肢支持身体,后肢向上挺,使腹部弯曲。产卵开始时,卵块的一端附着在后肢的基部附近,延伸腹部将卵块逐渐挤出。产卵一结束,就将卵块的一端固着在后肢胫节的基部附近,移动全肢后退,将卵块拖入水中。产卵过程约3分钟,慢的需6分钟。雌蚊产卵后12~24小时即死亡。



3.饲养方式



(1)人工采卵:用专用的人工采卵箱完成。人工采卵箱的大小、摇蚊的生物密度与性比、温度、湿度、照明和成虫的饵料等,都是在人工采卵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①采卵箱:采卵箱的大小为1米×1米×2米,用 4~5厘米的方杉木做箱架,外面挂有防蚊用的昆虫网,其上覆盖透明塑料布,以便保持箱内的湿度和从外面进行观察。



②摇蚁的个体密度与性比:采集摇蚊成虫或幼虫置入采卵箱,其个体密度是影响受精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密度为每立方米2000个以上时,可获 80%以上的受精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受精率也增加,当密度为每立方米 4000个时,受精率达到90%。性比是重要的生物学条件之一,摇蚊雌、雄等量或雄性稍多于雌性是最适条件。所以,在采卵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雄性个体。



③温度:温度最适范围为23~25℃,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28℃时,受精率骤降。这时,可以通过人工加温来解决。一般是在采卵箱内放置2盏40瓦的灯泡增温,并用定温继电器控制。



④湿度:湿度是交尾的必要条件。湿度在90%以上可得到80%~85%的受精率,湿度小于80%,受精率下降至20%以下。湿度可由采卵箱中的喷水器调节控制,并用箱外塑料布防止水分蒸发。



⑤照明:科研结果表明,间歇照明的最佳条件是在24小时中4次断续照明。每次关灯30分钟,每次为5.5小时的间歇照明,此时的受精率都在80%以上。在照明时开始产卵,照明2小时内产出的卵数为总产卵数的60%。



⑥饵料:饵料置于采卵箱中的面盆或喷洒在悬挂于采卵箱中的布幕上。成虫饵料为2%的蔗糖或2%的蜂蜜或两者的混合液,都能获得较高受精率。



用上述采卵箱采卵,采集受精卵块可持续的天数为12~15天,l天最高能得到400~750个卵块(平均100~120个)。



1个卵块中的卵粒数平均为500~600个,则每天能采10万个个体,2周后可得到140万个个体,约合7千克幼虫。



(2)培养基



①琼脂培养基:将琼脂溶解于热水中,配成0.8%的琼脂溶液,冷却至50℃以后再加入牛奶。根据牛奶的添加量来添加蒸馏水,使琼脂浓度最后调整为0.75%。然后将培养基溶液25毫升倒入直径为 90毫米的玻璃皿中冷却,使琼脂凝固,在上面加 10毫升蒸馏水。



②黏土-牛奶培养基:取烧瓦用的一定量的黏土,加入10倍重的蒸馏水,在大型研钵中研碎,使之成为分散的胶体状,除去砂质后,用 117.68千帕(1.2千克/平方厘米)的高压灭菌器灭菌 30分钟,冷却后加入牛奶,便会迅速凝集,黏土粒与牛奶一起形成块状的沉淀,即可当作幼虫的培养基。



③黏土-植物叶培养基:取杂草或桑叶或海生大叶藻,加适量海砂和水,把植物叶子在研钵中磨碎,用50目筛绢网过滤挤出植物碎液,静置后取出植物碎液中的细砂。然后在黏土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钙,再加入植物碎液,就同牛奶与黏土一样发生凝集,直至上澄液不着色、不混浊时,等待10~20分钟后倾倒出上澄液,加入蒸馏水进行振荡,再静置10~20分钟后,除去上澄液,如此反复2~3次后,将沉淀部分适当稀释便可供作培养基。



④水沟泥培养基:从下水沟或养鱼塘采集鲜泥土,去掉其中的大块垃圾,加入等量的自来水搅拌,静置30分钟后倒掉上澄液,这样反复进行1~2次,除去下水沟泥的悬浮物。用高压锅高压灭菌30分钟,冷却之后倾去上澄液,加入适量蒸馏水即可当培养基。



上述4种培养基的共同特点是两相培养基,即培养基底部是固体物质的黏土、牛奶、植物碎叶或下水沟泥的沉淀物,培养基的上部是水基蒸馏水。



(3)培养方法



①接种:用人工所采虫卵和人工培养基饲育的摇蚊幼虫,经60目筛网选出体长3~4毫米的幼虫于盆中,1~2天加入蒸馏水,再移入筛网用蒸馏水冲洗干净之后,把水分流干,将幼虫接种在培养基上。



②静水培养法:用直径90毫米的培养皿盛装培养基时,把大于3毫米的摇蚊幼虫接种于器皿中培养。这种静水培养可一直培养到蛹化前即可采收,具有操作容易的优点,但是这种培养法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保证,培养基容易变质,产量远不如流水培养法。



③流水培养法:用33厘米×37厘米×7厘米的塑料容器或直径为45厘米的圆盆,在其底部放入厚度为10毫米的沙层,在沙层上面铺上黏土-牛奶培养基,每3天添加1次;从容器的一端注入微流水,从另一端排水。这样,即可用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进行流水培养。流水可以起到排污和增加氧气的目的,培养结果比静水培养的好。



④体长小于3毫米的幼虫培养:体长小于3毫米的幼虫的口器发育尚未完成,对各种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更不可能抵抗0. l米/秒的流水速度,因此不能采用流水培养法。其培养方法是在500毫升的三角烧瓶中,注入半瓶水,加进50毫升的培养基,将要孵化的卵块放进烧瓶里;用气泡石通气,每分钟通入800~1000立方厘米的气体;温度以23~25℃为宜。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卵块会顺利孵化,4天后体长可以达到3毫米,这时就可放入流水培养器中继续培养了。



4.采收



(1)从泥污中分离摇蚊幼虫:虫卵一经孵化后,幼虫就各自在水底的浮泥打一个洞穴而居,从水面看下去,一片平滑的浮泥布满了许许多多小洞穴,每一个洞内有1条幼虫。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把摇蚊幼虫从泥浆中分离出来。



砌一个宽1米、长5米、高约1米的水池作为摇蚊幼虫的养殖池。池的一头连着进水槽,由抽水机不停地将清水抽入水槽,流入水池中,达到一定深度后,水从另一头溢水口溢出,让池水维持90%的满溢状态。准备若干用尼龙蚊帐纱制成的索口袋子,把准备好的泥浆装入袋子中,每袋约5千克,妥后,把索带收紧,挂在横搁在水池上的竹竿上。经过2~3个小时,让摇蚊幼虫在不受惊扰的环境下,陆续地从袋中钻出来,掉在水池里,池下预先布下一张布帐,然后再把布帐抽起,里面就是比较纯净的幼虫,含泥只有5%。然后用含有氯气的自来水来冲漂,让幼虫受到轻微的刺激而不再死抱着浮泥,可使纯净率达到98%。



(2)苗种的贮存:苗种的贮存包括受精卵和幼虫的贮存两个方面。



①卵的贮存:在贮存前须经显微镜检查,挑出刚产出的未发育的卵立即进行5℃的低温贮存,并加抗生素防止霉菌对卵块的侵染。适宜的抗生素是链霉素,浓度为 5毫克/毫升,可保存 14~20天;青霉素的浓度为 2000单位/毫升,可保存 12~13天。



②幼虫的贮存:贮存用水必须是无盐分的。贮存方法以幼虫放入沙中贮存的方法最好。在低温和微流水条件下,贮存天数可达40天,而且这时活体重量的减耗率仅为5%。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