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池塘 “大变身” 养殖尾水循环用 — 广东扎实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

[复制链接]
查看4994 | 回复0 | 2021-9-8 2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广东是水产养殖大省,池塘养殖发展历史悠久,以珠三角地区为甚。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下,至今仍保留着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山市池塘零排放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深挖鱼塘、垫高塘基、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栽桑……如此生态循环、立体高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彰显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勤劳务实的农耕文化。

绿水青山,鱼翔浅底,绿色发展是渔业科技创新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近年来,广东渔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各地市积极推进池塘升级改造及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广东省33万亩养殖面积已开展尾水治理。通过治理,养殖尾水均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田成方,路成网”养殖用水实现循环利用

规整连片的鱼塘、宽阔平整的塘基、设施完善的“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走进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山坑生态养殖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经过标准化改造后,极具现代化特色的池塘面貌。

对比西樵万亩基塘改造前后的航拍图,过去池塘面积参差不一、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难行的情况不再,如今已形成“田成方、路成网、灌得进、排得出、水达标”的新格局。

为何要对养殖池塘进行升级改造?2021年7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强调要支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的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业尾水达标治理,智能水质监测与环境调控系统配备等方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池塘尾水处理系统中的过滤坝

在广东,大多数养殖池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发展商品鱼基地而建设,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加之多数水产养殖户尾水治理意识较弱,养殖方式多为粗放,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2019年,佛山市先后印发《佛山市养殖鱼塘标准化改造规划(2019—2030年)》《佛山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五年工作方案(2019—2023年)》。2020年出台《佛山市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规范》,提出池塘改造的具体标准,即池塘方格化改造、进排水分离改造、多元化尾水治理设施等,建立塘长制,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同年,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建成5个市级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点,实施面积达1431.2亩。佛山市现代渔业科技园建成8套“零排放”池塘圈养系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山市现代渔业科技园

“完成改造后,池塘的水加深了,进排水分离了,不仅优化了养殖条件,降低了鱼的病害发生率,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变好了。”西樵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潘伟强说,经改造过的池塘能够减少尾水排放和废弃物积累,平均节水30%~70%,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