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可以做碳交易,海带为什么不可以?碳汇渔业或将出新的赛道

[复制链接]
查看3914 | 回复0 | 2021-9-15 22: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9月12日完成了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泉州洛阳江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2000吨海洋碳汇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碳汇交易平台顺利成交。



泉州洛阳江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的碳汇测算的依据是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委托厦门大学陈鹭真等教授开发的《红树林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该方法学以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采用了更符合我国滨海湿地特点的测算参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红树林海洋碳汇方法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市场导向价值。



该项目涉及清除入侵生物物种后红树林的再造,兼具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环境和延缓淤积等综合生态环保意义,凸显了生态增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与社区经济联动发展的示范效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月7至8日,“发展碳汇渔业科技、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学术研讨会以“线下+线上同步直播”形式在山东荣成市举行,与会专家集中研讨了碳汇渔业作用机制、计量方法、标准体系及支撑碳中和科学途径。



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提出,红树林可以做碳交易,海带为什么不可以做碳交易?那谁来做?唐启升院士指出,渔业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碳汇则是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CO₂浓度效应的渔业生产活动。2019年CO₂浓度有史以来最高,拉响全人类的红色警报。因此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历史任务和职责,中国碳汇渔业必须为此再做新贡献。唐院士建议: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框架下,以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建立碳汇渔业示范区;对渔业碳汇扩增潜力开展专题研究;开展碳汇渔业交易类型、机制和市场研究与实践。“碳汇渔业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彰显食物供给和生态服务两大功能,能够产生一举多赢的效应!”唐院士提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认为,中国作为渔业大国,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制约渔业碳汇的关键因素,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收获、沉积等方式形成碳汇,是渔业绿色发展和拓展渔业碳汇的重要方式,对服务双碳目标具有巨大意义。



王小虎强调“十四五”是碳达峰的窗口期、关键期。开局之年,发展好我国的“碳汇渔业”,需要我们通力地协作、积极地行动,努力打好硬仗,共同做好以下四点:一是要政府、学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共同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系统性实施方案;二是厘清“碳汇渔业”科技需求,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重点,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碳汇渔业”专题研究,加强绿色低碳渔业碳汇技术推广应用;三是围绕我国“双碳”目标,推动碳汇智库建设,共同打造具有战略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渔业碳汇专家库,为“碳汇渔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四是科学引导,加强”碳汇渔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战略地位,做好科学数据继续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碳汇渔业”的重视和关注。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郭鹏总农艺师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共治,积极推动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结构、布局绿色化,率先建设绿色渔业示范园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大力推动碳汇渔业和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李书民一级巡视员表示,当前渔业碳汇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应用理论、模型、标准、计量方法等,渔业碳汇增汇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集成和提升,渔业碳汇交易系统尚未建立,下一步有必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和投入,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作出“渔业贡献”。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绶启研究员指出,水产养殖是低碳排放产业,其占地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少,还可以捕获、封存碳,且碳足迹可进行碳汇交易,因此发展水产养殖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水产动物产品生产则是低碳之路。淡水渔业的贡献不仅是食物,还有碳等营养盐的移出,不投饵养殖是移出营养素的重要方式;CO₂——藻——鱼的养殖模式可有效延长碳沉积、养殖短食物链的品种可加快碳沉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表示,海洋渔业是十二大主要海洋产业之一,其中海水养殖是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碳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海水养殖的品种主要以贝类藻类为主,总产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第一。从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碳汇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中,贝类和藻类的碳汇能力非常出色。海水养殖碳汇是渔业碳汇重要的组成部分,碳汇功能的发挥需要从生态系统维度考量,形成碳汇增量;发展基于养殖容量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拓展深水养殖新空间是实现海水养殖碳汇扩增的有效途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单秀娟研究员表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捕捞碳移出的数量有所减少, 但仍然是影响海洋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渔业种群数量减少,其代谢产物等沉积也随之下降,使封存于水体和海底的碳减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渔业的碳汇功能。营养级下降、食物链缩短、食物网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大型高营养级的底层鱼类的缺失等导致对碳汇的贡献大大减弱。增殖放流可增加水体中的渔业资源现存量,是恢复和增强海洋捕捞业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的增殖放流多是短生命周期物种、“一代回收型”,生长迅速,增汇效果明显。



会议一致认为,为实现碳中和渔业碳汇扩增,一是要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框架下,以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建立碳汇渔业示范区;二是要对渔业碳汇扩增潜力开展专题研究,不仅包括渔业各产业体系,也包括富营养化伴生的碳汇产品等;三是要开展碳汇渔业交易类型、机制和市场研究与实践。



“碳中和”会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指示性的意义。有些产业可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有些则全新的产业和赛道则会被创造出来,深刻地改变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而碳汇渔业有望创造出新的产业和赛道。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