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蟹塘“变身南京最大“粮仓”,这里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856 | 回复0 | 2021-10-28 15: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这几日,南京高淳区阳江镇胜利圩的1.47万亩高标准农田内,稻浪翻涌,遍地金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但一年前,这片稻田还是一方方蟹塘。



在南京高淳西部圩区大力发展螃蟹养殖业的当下,胜利圩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弃养蟹改种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胜利圩片区高标准农田稻浪金黄,丰收在望。



2020年7月20日,由于连续降雨,上游水位持续攀高,上午11点,水阳江胜利圩上游安徽境内石桥段发生决堤,下午1点30左右洪水到达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晚上8点左右洪水停止上涨,半天之内水位上升了6米左右。七八米高的电线杆淹得勉强露出个“尖尖角”。洪水导致小花、潦田、丹湖等9个行政村受灾,受灾面积1.8万亩,其中养殖水面1.5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



当时,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河蟹体系产业经济创新团队还紧急赶赴现场,建议当地政府首先做好群众安抚工作,等水位退下后及时组织灾后复产,通过补栽晚稻、养殖青虾、鱼种等措施尽量挽回损失,制定了《高淳阳江镇胜利圩灾后复产技术方案(要点)》提供给当地参考。



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后,阳江镇综合考虑当地圩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体质量不佳、养蟹效益不理想现状,决定将1.47万亩蟹塘重建为连片高标准农田。据了解,这是目前南京最大规模的连片高标准农田。



去年10月,200台水泵同时开工,花了1个月时间才将洪水排空。今年4月,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启动,当地用1个月时间完成招投标手续,5月13日工程机械进场,高峰时179台大型机械同时作业,先后平整土地1.4万亩,新建灌溉泵站11座,开挖疏浚渠道19.64公里,建设“一纵四横”五条6米宽沥青路。



今年6月,随着多台无人机盘旋起降,1.27万亩水稻田成功播种。胜利圩重建项目负责人孙巨良告诉记者,1.47万亩高标准农田统一流转后,精准引入了4家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种植。



西莲村村民朱世忠曾在胜利圩承包70亩水面养殖螃蟹,一年忙到头,年底算账却常常令他大失所望。“养蟹宜用偏酸性的沙壤土,但胜利圩却是偏碱性的湖滩淤泥土,养出的螃蟹品质、规格都不好。”胜利圩重建项目负责人孙巨良道出背后原委。



土地流转后,朱世忠每亩地每年能拿到700元流转费,年底还有分红。他在胜利圩谋得一份田间管理的稳定工作,每月工资8000元。“现在一年收入近10万,工作轻松不烦心,比以前养蟹好多了。”朱世忠说。



西莲村党总支书记孔兰花介绍,本村40户蟹农,目前已有21户转到别处继续养蟹,8户在家门口就业,其余外出打工。



一年时间不到,胜利圩已带动1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梦,越来越多农民变成了拿土地流转租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农民。



引入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背后还有推动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长远考量。高淳区阳江镇党工委书记戴伟表示,阳江目前已注册“丹湖秋月”农产品品牌,未来将用于推广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农产品和全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扩大阳江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此外,4家经营主体还将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人才、资金等资源加速汇聚,为阳江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来源:南京日报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