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也能种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调研南沙东涌渔稻示范基地

[复制链接]
查看218 | 回复0 | 2022-5-24 2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青翠的禾苗一片片浮在池塘中,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倒映在四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鱼塘种稻空中俯瞰图

5月24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到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考察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在池塘边,他们察看了鱼塘内禾苗和鱼儿的生长情况,与广东农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轻骑兵”团队现场实地交流,详细了解了鱼塘种稻的技术模式、成本结构、效益评估等情况,肯定了鱼塘种稻“一水两用,一塘两收”的积极作用,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强技术攻关,做好水产养殖品种与水稻品种的筛选、水稻轻简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以及水稻专用肥配方的研制等问题做出指示,强调要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先行先试,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涌渔稻模式”,助力广东农(渔)业高质量发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在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基地考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考察珠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禾苗长势喜人

鱼塘种稻,藏粮于水。今年4月,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战略思想,在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开展鱼塘种稻试验示范,在总计面积14亩的4个池塘利用栽培盆栽下10个品种的秧苗,并投放大口黑鲈“优鲈3号”、澳洲淡水龙虾、鲫鱼“白金丰产鲫”、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等水产养殖品种于水体,形成“水上种稻,水下养殖”的渔稻综合种养模式。其中1号池塘种有丝苗米品种、高产优质品种、耐盐红米品种等10个水稻品种,投放的鱼苗是大口黑鲈“优鲈3号”;2号池塘的是“南晶香占”一个水稻品种搭配澳洲淡水龙虾种养模式;3号池塘是“粤农丝苗”一个水稻品种和“白金丰产鲫”结合的种养模式;4号池塘水面种的是“五山丝苗”水稻,水里是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混养鲫鱼“白金丰产鲫”。


“希望通过不同的品种搭配种养,研发出适宜于广东的鱼塘种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鱼塘种稻项目负责人、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渔业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姜志勇表示,经过近一个半月的种养试验,目前禾苗和鱼群长势喜人,以1号塘为例,4月26日投放大口黑鲈5700尾,投苗时“优鲈3号”体长4~5公分,目前已经长到10公分;禾苗也已高至近50公分。通过试验发现,不同品种的水稻在同一块池塘长速不一,投喂饲料蛋白高的池塘禾苗长势更快,反之禾苗长速较慢。目前,广东农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轻骑兵”团队正加强对禾、鱼、水质的检测,形成数据指标,通过对照分析,解决鱼塘种稻品种筛选、水稻专用肥配方等问题,并探索机械化、智能化种养模式,为规模化种植探路。


广东是渔业大省,淡水鱼塘面积达390万亩,发展鱼塘种稻,在维持鱼塘养殖规模的同时,能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促进粮食增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是化解政府保粮与农民增收矛盾的新思路;同时,通过水面种稻吸收利用鱼塘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实现营养物质循环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能增加池塘产出,还能净化水质减轻养殖水体污染。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社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