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各种寄生虫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哪些?

  [复制链接]
查看786 | 回复17 | 2022-6-25 07: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寄生虫病



鱼类寄生虫病是指由寄生于鱼体表面和体内的各种寄生物引起的疾病。



这些寄生物通过掠夺鱼体营养、造成机械性创伤、产生化学刺激和毒素作用等方式来危害鱼类。



一、原生动物病



由原生动物寄生引起的鱼类疾病,称作鱼类原生动物病,又称原虫病。原虫是单细胞生物,形态结构简单,个体小,肉眼不容易观察,寄生广泛。



常见的原生动物疾病有:鞭毛虫病(淀粉卵甲藻病、鳃隐鞭虫病、颤动隐鞭虫病、鱼波豆虫病、锥体虫病、六鞭毛虫病)、孢子虫病(球虫病、黏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单孢子虫病)、纤毛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半眉虫病、杯体虫病、隐核虫病)、吸管虫病(毛管虫病)、肉足虫病(内变形虫病)。



(一)鞭毛虫病



鞭毛虫的主要特征是以鞭毛作为运动器官,一般只有1个细胞核,无性生殖(纵分裂),寄生于鱼的皮肤、鳃、血液和肠道。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的有隐鞭虫和鱼波豆虫。



1.淀粉卵甲藻病



【病原体】 淀粉卵甲藻,又名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流行情况】 淀粉卵甲藻能侵袭很多种海水鱼类,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上。



大黄鱼、鱼、双棘黄姑鱼、黄姑鱼、花尾胡椒鲷、条石鲷、黑鲷、漠斑牙鲆、海马等海水鱼类的幼鱼和成鱼均易发病;



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都有流行。本病感染迅速,且传播快,死亡率高,幼鱼发病3天内没有采取措施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流行期为每年的3~10月,水温20~30℃。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水鱼类规模化苗种生产和渔业集约化养殖程度地逐渐提高,淀粉卵甲藻病的暴发时有发生。



【症状】 患淀粉卵甲藻病的病鱼,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寄生数量多时,体表可见许多小白点,病鱼浮于水面,呼吸急促,口不能闭,游动缓慢;



有时在固体物上摩擦身体,吃食减少,直至完全不吃食,鱼体瘦弱、发黑,鳃表皮细胞被破坏,鳃血管发炎,阻碍了血液正常循环,并能刺激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掩盖鳃未经破坏的部分,使寄主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诊断】 根据症状再剪取部分鱼鳃或在体表刮取少量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上1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鳃上或黏液中有大量梨形或球形固定不动的虫体(彩图17、彩图18),由此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鱼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工厂化养殖用水用紫外灯消毒,网箱设置在水体交换量大的水域。



2)加强水质和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3)鱼种放养前,若发现淀粉卵甲藻,用淡水浸浴6~10分钟,或用8克/m³的硫酸铜溶液(每立方米水中放药8克)浸浴15~20分钟。



4)发生本病时,网箱养殖可收网捞鱼用淡水浸浴6~10分钟;工厂养殖和池塘养殖可用0.7克/m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治疗,连用3天。



5)本病易复发,1个疗程结束后的3天左右取鱼鳃镜检,要确保治疗彻底,否则用上述方法再治疗1次;如有条件,可将治疗过的病鱼转移到新的养殖场地,能有效地防止复发。

2.鳃隐鞭虫病



【病原体】 鳃隐鞭虫。



【流行情况】 鳃隐鞭虫病在我国主要养鱼地区均有发现,寄生在鲮、鲤、青、草、鲢、鳙、鲫、鳊、赤眼鳟、鲈、鳜、乌鳢、泥鳅、鲇等鱼的皮肤、鳃和鼻腔内。



流行较严重的是江苏、浙江、广东和广西等地,多数淡水鱼都能寄生,但能引起大批死亡的是夏花草鱼。



流行期为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为严重。鲢鱼、鳙鱼对该虫具有天然免疫力,即使大量感染也不发病,成为“保虫寄主”。



本病在20世纪50年代较严重,并且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危害减弱,这同各地经常采用生石灰清塘有着一定关系。



【症状】 患鳃隐鞭虫病的病鱼,早期没有明显症状;



当寄生数量多时,则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吃食减少,直至完全不吃食,鱼体发黑,鳃表皮细胞被破坏,鳃血管发炎,阻碍了血液正常循环,并能刺激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掩盖鳃未经破坏的部分,使寄主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诊断】 根据症状再刮取少量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上1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虫体不断地自动摆动,好似柳叶在飘动,由此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鱼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2)加强水质管理,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3)鱼种入池前,若发现鳃隐鞭虫,用8克/m³的硫酸铜溶液(每立方米水中放药8克)浸浴,水温15~20℃时,浸浴15~20分钟。



4)本病流行期内,在食场上挂布袋(麻布袋)3~6只,每袋装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1个疗程挂药3天,每天换药1次。一般每月挂药1~2个疗程。



5)鱼塘中发生本病时,用0.7克/m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治疗。



3.颤动隐鞭虫病



【病原体】 颤动隐鞭虫。



【流行情况】 颤动隐鞭虫在一般淡水养殖鱼类中都能寄生,寄生在鲮、鲤、青、草、鲢、鳙、鲫、鳊等鱼的皮肤和鳃上,主要危害鲮鱼、草鱼和鲤鱼的鱼苗和夏花鱼。



一些面积小、水质差的鱼塘常常发生这种病。全国各地养鱼场均有发现,流行期在冬末和春季。



【症状】 本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寄生数量多时,则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吃食减少,直至完全不吃食,鱼体发黑,最终消瘦而亡。



此虫主要侵袭鱼的皮肤,有时鳃上也可以看到。主要危害3厘米以下的鱼种,使鱼幼嫩的皮肤或鳃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种的生长和发育。



【诊断】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并结合镜检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同鳃隐鞭虫病。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5.锥体虫病



【病原体】 我国已发现的锥体虫有20余种,如青鱼锥体虫、鲢锥体虫等。虫体呈狭长的叶片状,1根鞭毛。



【流行情况】 淡水鱼类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流行于6~8月,水蛭是其重要的传播媒介。



【症状】 锥体虫虽然是淡水鱼类中比较普遍的寄生虫,但是一般情况下在鱼体中的寄生数量不多,从鱼的外表和血液都看不出明显的症状。严重寄生时病鱼表现为贫血、消瘦、易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死亡。



【诊断】 通过血液学检查发现虫体。



【防治方法】



1)杀灭水蛭,用生石灰200克/m³带水清塘。



2)对鱼种可用少量氨苯基胂酸铜拌入饲料中投喂,能取得疗效。但此药有毒,不宜用于食用鱼。



6.六鞭毛虫病



【病原体】 中华六前鞭毛虫、鲴六前鞭毛虫。



【流行情况】 中华六前鞭毛虫寄生于多种鱼类肠道、肝脏、胆囊等器官中,尤其是1~2龄草鱼最多,鲢、鳙、鲮、鲤、鲫、青等淡水鱼的肠道中也有发现。鲴六前鞭毛虫的寄主主要是细鳞斜颌鲴、银鲴和黄尾密鲴。全国各水产养殖区均有发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夏、秋之际最普遍。



【症状】 六前鞭毛虫寄生在肠道内,当严重感染时,整条肠道都能发现;也可在胆囊、膀胱、肝脏、心脏、血液中找到,靠摄食寄主的残余食物为生。其致病作用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无害或是继发作用;在草鱼后肠很常见。当患细菌性肠炎或寄生虫肠炎时,此虫大量寄生,会加重肠道炎症,促使病情恶化。



【诊断】 用显微镜检查确诊。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清塘药物彻底清塘,消灭池中胞囊。


(二)孢子虫病



孢子虫全部营寄生生活,是淡水鱼类寄生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有些种类可引起鱼类的大批死亡,或丧失商品价值,有的种类还是口岸检疫对象。



在我国淡水鱼类中寄生的孢子虫有4大类,即球虫、黏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其生活史均在一个寄主体内完成,属孢子虫纲,以球虫和黏孢子虫对鱼类的危害最大。




1.球虫病(艾美虫病)



【病原体】 艾美虫。我国淡水鱼体内寄生的艾美虫已发现十余种,常见的有青鱼艾美虫、中华艾美虫、鲤艾美虫等。



【流行情况】 艾美虫寄生在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的肠、幽门垂、肝脏、肾脏、精巢、卵巢、胆囊和鳔等处,国内外都有发生。




在我国危害较大的是青鱼艾美虫,能引起死亡,以江苏、浙江一带流行较严重,也曾在辽宁省发生。适合艾美虫大量繁殖的水温为24~30℃,每年4~7月为流行季节,通过卵囊传播。



【症状】 以青鱼艾美虫为例,艾美虫少量寄生时,青鱼没有明显症状,当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病鱼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鱼体发黑。



它们寄生在青鱼肠道内,严重破坏肠细胞,在肠道前段的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的病灶,肠管特别粗大,比正常的大2~3倍,这些小结节,就是由艾美虫的卵囊群集而成。



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病原体有时还蔓延至肝脏、肾脏、胆囊等器官。病鱼鳃瓣呈苍白色,腹部膨大,失去食欲,游动缓慢。



此病原体从青鱼夏花鱼种至成鱼均能感染,但造成大量死亡的往往是2龄青鱼。



【诊断】 剖开青鱼肠道,可见前肠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在显微镜下能见到艾美虫;严重时肠壁溃烂。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杀灭虫卵。



根据青鱼艾美虫和住肠艾美虫对寄生有选择性的特点,进行鱼塘轮养。即今年饲养青鱼的池塘,明年改养别的鱼,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每100千克鱼用2.4克碘配成的碘液,拌在饲料内投喂,每次连续投药饵4天。



3)每100千克青鱼,用硫黄粉100克与面粉调成药糊,拌入豆饼制成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4天,有一定疗效。



2.黏孢子虫病



黏孢子虫是寄生于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一类寄生虫。



目前已发现近千种,其中绝大部分寄生在鱼体中,只有极少种类寄生在两栖类(5种)、爬行类(3种)、环节动物(1种)和昆虫(1种)中,可以说它是鱼类所特有的一种寄生虫。



在鱼体各个器官、组织都可寄生,但大多数虫个体微小,需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才能正确诊断黏孢子虫的形态和结构。对养殖鱼类危害较严重的黏孢子虫病有下列8种。



(1)鲢四极虫病



【病原体】 鲢四极虫。



【流行情况】 本病在东北地区广为流行,主要危害越冬后期的鲢鱼鱼种。



【症状】 由于鲢四极虫营养体密集成团,寄生于鲢鱼的胆囊和胆管中,使胆管受堵塞并被破坏;



影响鱼类对脂肪的消化和呼吸,使鱼的肥满度降低,特别是鲢鱼越冬饥饿期间,寄生虫能大量消耗寄主养分。



一般在越冬后期病鱼已虚弱,加上并发斜管虫病,容易引起大量死亡。病鱼表现为鱼体消瘦、发黑,眼球突出或眼圈出现点状出血,鳍基部和腹部变成黄色;



肝脏呈浅黄色或苍白色,胆囊极大,充满黄色或黄褐色的胆汁,肠内充满黄色的黏状物,个别病鱼体腔积水;在越冬后常并发水霉病。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季节进行初诊,一般情况下肉眼均可见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用石灰彻底清塘,能杀灭塘底孢子。


可用盐酸环氯胍和亚甲蓝混合剂治疗鲢四极虫病。



每千克饲料拌入盐酸环氯胍1克和亚甲蓝0.5克,先在盐酸环氯胍和亚甲蓝中加入适量水制成溶液,然后混合拌入饲料,1小时后喂鱼。



冬天3天喂1次,连喂10次为1个疗程,相隔10天后再喂第二疗程。这样在冬夏季连续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2)鲢碘泡虫病



【病原体】 鲢碘泡虫。



【流行情况】 本病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现于杭州西湖,以后相继在华北、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的许多江、河、池塘、水库和湖泊中发现。



以西湖中的鲢鱼受害最严重,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鲢鱼,鲢鱼苗刚出膜即可被感染。



【症状】 鲢碘泡虫寄生在鲢的各器官组织,主要侵袭鲢鱼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如脑、脊髓、脑颅腔内拟淋巴液、神经、嗅觉系统和平衡、听觉等。



当鲢鱼头部寄生着大量鲢碘泡虫孢子及其营养体时,其脑颅腔中的拟淋巴液会出现萎缩、变黄和干枯现象。



由于虫体压迫中枢神经、剥夺营养物质和破坏平衡器官(内耳三半规管),使动物机能紊乱,平衡机能失调,形成病鱼在水中狂游乱窜,常跳出水面,以致完全失去感觉和摄食能力而死亡,故叫疯狂病。



剖解可见病鱼的肝脏、脾脏萎缩。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季节进行初诊,一般情况下肉眼均可见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1)地区间采购和运输鱼种须经过严格检疫,发现有些病原体感染的鱼种(如鱼种头部有白色胞囊),必须就地处理,严禁运出。



2)在本病流行区内用于培育鱼苗至夏花阶段的池塘,必须彻底清塘。即排干塘水后,每亩施放生石灰125千克,能有效地杀灭在池底越冬的孢子。



3)发病时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加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为1克/m³(敌百虫0.5克/m³,硫酸铜0.5克/m³),每隔15天1次,连续2~3次。



(3)饼形碘泡虫病



【病原体】 饼形碘泡虫。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区,是草鱼育苗期间的一种严重病害。



主要寄生在草鱼的肠壁,形成许多白色小胞囊。据统计患病死亡率可达90%,对5厘米以下的草鱼危害最大,但同池饲养的其他鱼种不感染。



【症状】 病鱼肠道切片镜检,可以看到肠绒毛膜之间拥挤有许多胞囊。



孢子向黏膜下肌肉层推进,使肠的消化吸收机能遭受严重破坏,这时候可发生大批幼鱼死亡。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腹部稍微膨大,鳃呈浅红色,肠内无食,前肠增粗,肠壁组织糜烂,游动无力,有的鱼体出现弯曲。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季节进行初诊,一般情况下肉眼均可见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饼形碘泡虫只在草鱼中发现,其他鱼类尚未发现感染此虫。通过池塘轮养的方法,可提高草鱼鱼苗的成活率。




如广东惠州的1口鱼塘,1972年培养草鱼鱼苗100万尾,后因感染饼形碘泡虫而发生大量死鱼。



1973年改养鲮鱼鱼苗,1974年重新培育草鱼鱼苗20万尾,成活率为50%。



药物预防可使用盐酸环氯胍药饵,鱼苗下塘第三天开始投喂,连续喂7天。鱼苗长到3厘米时,再喂1个疗程。



发病后,每天每万尾鱼苗以1.5~2.0克的药量制成药饵,连喂8天为1个疗程。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四)线虫病



线虫对鱼类的危害一般不很严重,但大量寄生时可破坏器官和组织,有利于其他病菌侵害,引起继发性疾病。



有些种类吸食寄主血液,夺取营养,使寄主消瘦,影响寄主生长和繁殖,以致其死亡。



寄生在鱼类上的线虫种类很多,常见的线虫病有下列几种。



1.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 毛细线虫。虫体细小,前端尖细,后端稍粗大,体表光滑,口端位,食道细长。雌虫体长4.99~10.13毫米,雄虫体长1.93~4.15毫米。



【流行情况】 毛细线虫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鲮鱼及黄鳝肠道中,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广东、湖北等地最为流行。



【症状】 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全长1.6~2.6厘米的鱼种,有5~8只成虫寄生时,生长即受一定影响;30~50只虫寄生时,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继之死亡。



【诊断】 剪开鱼肠,用解剖刀刮下肠内含物和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压片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1)先使池底晒干,再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卵。



2)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有充足的饵料;同时,及时分池稀养,加快鱼种生长,可预防本病发生。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5克 90%的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连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中草药600克(贯众∶土荆芥∶苏梗∶苦楝树皮=8∶3∶2∶3)煎汁拌饲投喂,连喂6天。



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病原体】 常见种类有如下几种。



1)鲫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鲫鱼的尾鳍,雌虫长22~50毫米,雄虫长2.46~3.74毫米。



2)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鲤鳞囊内,虫体长10.0~13.5毫米;雄虫寄生于鲤鱼腹腔和鳔,虫体长3.5~4.1毫米。



3)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乌鳢等鱼的背鳍、臀鳍和尾鳍,虫长25.6~46.8毫米;雄虫寄生于鱼的鳔、腹腔,虫长2.2毫米。



雌虫一般均为血红色,两端稍细,似粗棉线;雄虫体细小如发丝,透明无色。



此类线虫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鲤鱼、鲫鱼等吞食剑水蚤而感染;幼虫再钻到鱼体腔中发育,雌虫迁移到鳞下、鳍条等处发育成熟。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全国各地均有流行。亲鲤因患本病而影响性腺发育,往往不能成熟产卵。



长江流域一带一般于冬季虫体出现在鳞片下,但因虫体较小又不甚活动,所以不易被发现,到了春季水温转暖之后,虫体生长加速,从而使鱼发病。在6月之后,母体完成繁殖,鱼体表就不再有虫体。



【症状】 病鱼鳞片因虫体寄生而坚起,寄生部位发炎和充血;还往往引起细菌、水霉病继发。虫体寄生处的鳞片呈现出不规则的红紫色花纹,掀起鳞片即可见红色的虫体。



【诊断】



1)病鲤鳞片部位有凸起、发红现象,其上部有特殊的花纹,如将鳞片翻开,可见盘曲在鳞囊中的红色中心线。



2)将病鲫鳍条展开,对光用肉眼观察,可见红色的虫体,虫体在鳍条间与鳍条平行;将鳍条撕开,虫体即可暴露出来。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杀死幼虫及中间宿主;或用含量为0.2~0.5克/m³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死中间宿主。



2)用2.0%~2.5%的食盐溶液浸浴病鱼10~20分钟,可以杀死鳞下和鳍间成虫。



3)用医用碘酒或1%的高锰酸钾溶液涂擦病鱼患处。



3.鳗居线虫病



【病原体】 球体鳗居线虫及粗厚鳗居线虫。



【流行情况】 在湖北、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都有流行。我国曾有因此虫的寄生导致鱼死病例。



【症状】 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鳔发炎或鳔壁增厚,病鱼活动受到影响。鳗苗被大量寄生后,停止摄食,瘦弱、贫血,且可引起死亡。



寄生数量很多时能刺激鳔发炎,出血,虫体充满鳔,使鳔扩大,压迫其他内脏器官及血管。



当鳔扩大时,病鱼后腹部肿大或腹部不规则的肿大,腹部皮下瘀血,肛门扩大,并呈深红色。



如鳔中虫体数量太多时,鳔破裂,虫体落入体腔中,也会从肛门或尿道爬出体外。



【诊断】 剪开鱼鳔,用解剖刀刮下鳔内的黏液,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清水,压片并用显微镜检查,可见虫体,由此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宜从切断其生活史入手。为控制这种病,一般采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为0.3~0.5克/m³。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4.鱼波豆虫病(口丝虫病)



【病原体】 漂游鱼波豆虫。



【流行情况】 国内外都有流行,我国自南至北均有本病危害。适宜漂游鱼波豆虫大量繁殖的水温是12~20℃。流行期为冬末和春季,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流行。



危害各种冷水及温水性淡水鱼类,尤以鲤鱼和鲮鱼的鱼苗最为严重。



鱼的年龄越小对这病越敏感,放养后3~4天的鱼苗或从鱼卵孵化出6~8天的即可受害,且病程短,发现病原体2~3天后,病鱼即开始大量死亡。



在鱼种阶段,春花最易受感染,因经过越冬后体质较弱,抵抗力差,且这时的水温又适合鱼波豆虫大量繁殖,可引起大批死亡。



【症状】 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漂游鱼波豆虫大量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病情严重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有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的黏液。



被感染的鳃小片上皮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病鱼呼吸困难。



同时被该虫破坏的地方充血、发炎、糜烂,且往往被细菌或水霉感染形成溃疡。病鱼食欲不振,反应迟钝,鲤鱼感染时,可引起鳞囊积水、竖鳞等症状。



【诊断】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进行初诊。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可见虫体成群地聚集在鳃丝的边缘并在原地打转,经过一段时间后则活泼地做曲折游动前进,由此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同鳃隐鞭虫病。



2)可用亚甲蓝溶液全池泼洒治疗,使池水为1~2克/m³,隔天重复全池泼洒1次,效果良好。



3)用2.5%的食盐溶液浸浴病鱼10~20分钟,有一定疗效。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4)鲫碘泡虫病



【病原体】 鲫碘泡虫。



【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危害1龄银鲫,普通鲫鱼和白鲫有时也能感染。流行面广,北起黑龙江,南达广东、广西地区均有流行,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是多发病区。8~9月间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症状】 胞囊常常着生在前背肌。这部分肌肉由于受孢子虫营养体的刺激,有明显的充血现象;严重时变成瘤状的疖疮,手摸患处,很柔软,好似要胀破一样。如将病鱼患处横切,可从切面看到腹腔上脊椎周围形成对称的2个乳白色胞囊区。由于病鱼肌肉溃烂和组织被破坏,使鱼体瘦弱,生长受抑制。病鱼对池塘缺氧很敏感,如遇池塘缺氧,极易死亡。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季节进行初诊,一般情况下肉眼均可见到白色胞囊。



2)挑取白色胞囊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必须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



4)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多次,有预防作用,并可减轻鱼体表及鳃上寄生的碘泡虫。



5)用盐酸环氯胍或盐酸左旋咪唑拌饲投喂。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5)野鲤碘泡虫病



【病原体】 野鲤碘泡虫。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鲤鱼、鲮鱼。本病在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地区均有发现。广西、广东以鲮鱼容易发病,发病季节为3~5月;湖北、湖南等地以鲤鱼易发病,流行季节为春秋两季。



【症状】 野鲤碘泡虫寄生在镜鲤、鲫鱼和鲮鱼的皮肤和鳃上,形成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随着病情发展,胞囊越来越多;胞囊由寄生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影响其正常游动和摄食。同时因皮肤和鳃组织被破坏,生长发育受抑制,引起病鱼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季节进行初诊,一般情况下肉眼均可见到白色胞囊。



【防治方法】 同鲫碘泡虫病。



(6)异型碘泡虫病



【病原体】 异型碘泡虫。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鱼、鳙鱼的鱼苗和鱼种,鲤鱼偶尔也有发生。本病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发现,发病季节为5~8月,6~7月为发病高峰期。



【症状】 虫体寄生在鳃上,有时在体表和鳍条等处也可发现。形成针头大小的白囊,严重感染时鳃丝红肿,鳃盖难闭合,黏液增多,病鱼因缺氧而死。



【诊断】 挑取患病处制成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同鲫碘泡虫病。



(7)单极虫病



【病原体】 国内已发现7种,对淡水鱼类危害较严重的有鲮单极虫和鲤吉陶单极虫(彩图19)。



【流行情况】 鲮单极虫主要危害鲤鱼、鲫鱼,无明显的流行季节;鲤吉陶单极虫主要危害鲤鱼,主要流行于东北和华北地区。



本病主要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也会引起死亡。据湖南邵阳地区水产研究所介绍,每年7~8月间会有少量的散养镜鲤亲鱼因患吉陶单极虫病而引起死亡。



【症状】 鲮单极虫常寄生在鲤鱼或鲫鱼的鳞片下,形成白色或蜡黄色肉眼可见的胞囊,使鳞片竖起,导致鱼丧失商品价值。鲤吉陶单极虫寄生在散养镜鲤的肠壁黏膜层与肌肉层之间,胞囊向肠腔隆起呈瘤状,引起肠道扩张,肠壁变薄而透明,功能下降,并堵塞肠道,影响进食。同时寄生虫能引起肠道局部组织瘀血、坏死、脱落。病鱼表现为腹腔积水,逐渐饿死。



【诊断】 同鲫碘泡虫病。


(8)尾孢虫病



【病原体】 尾孢虫常见的种类有中华尾孢虫、巨型孢虫和徐家汇尾孢虫等。



【流行情况】 中华尾孢虫主要危害乌鳢和斑鳢的鱼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幼鱼大批死亡,以广东、广西地区较为流行,流行期为5~7月。



【症状】 中华尾孢虫寄生于乌鳢的皮肤、鳃和鳔等部位,以鳔管内壁的柔软组织最为常见。胞囊呈浅黄色,大小差异很大,严重感染时,可致鱼死亡。

鳜鱼鳃上寄生的尾孢虫,胞囊呈瘤状,引起鳃充血、溃烂,严重时导致病鱼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季节进行初诊,一般情况下肉眼均可见到白色胞囊。

【防治方法】 同鲫碘泡虫病。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微孢子虫病



这是一类寄生于鱼类细胞内的寄生虫,个体微小,其主要代表为格留虫。



【病原体】 微孢子虫(彩图20)。



【流行情况】 池塘、湖泊和水库中的草、鲢、鳙、鲤、鲫、鳊和斑鳢等鱼都能发生本病。该虫体使鱼类的内部器官出现机能障碍而引起死亡。



【症状】 寄生在鲤、草、银鲫等鱼类的肾脏、性腺、胆囊、肝脏、肠道、脂肪组织、鳃和皮肤等处,因而使鱼的生殖力消退。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取病灶部分制成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同黏孢子虫病。



4.单孢子虫病



单孢子虫结构简单,孢子外包围一层薄而透明的膜,无极囊和极丝(彩图21),细胞质内有1个显著的圆形发亮的折光体。如肤孢虫病,其特点如下。



【病原体】 野鲤肤孢虫、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等。



【流行情况】 肤孢虫引起鱼类死亡的现象较普遍。野鲤肤孢虫寄生于鲤、青、草等鱼的体表和鳃;鲈肤孢虫寄生于鲈、青、鲢、鳙等鱼的鳃;广东肤孢虫寄生于斑鳢的鳃。上海和山东等地普遍发现草鱼鱼卵及鲤鱼患本病,并出现死亡,鲢、鳙、鲈等鱼也感染本病。流行期为4~6月。



【症状】 肤孢虫寄生在鱼体表或鳃上,胞囊肉眼可见。严重时鱼的皮肤、尾鳍、眼眶和鳃瓣等部位都布满胞囊,病灶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炎或腐烂;鱼体外表极度发黑、消瘦,以致死亡。



【诊断】



1)根据症状肉眼可做出初步诊断。



2)取病灶部分制成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方法】



1)用0.3克/m³ 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治疗,3天后胞囊脱落。



2)日本将患本病的鳗鱼放在水槽中,提高水温至30℃,几天后胞囊破溃、模糊,并逐渐消失。



3)用碘酊涂擦患部,胞囊可自行脱落。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三)纤毛虫病



纤毛虫靠胞囊或直接接触传播,常见种类有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杯体虫等。


1.斜管虫病



【病原体】 鲤斜管虫。



【流行情况】 温水性和冷水性淡水鱼类都能感染斜管虫,国内外都有报道,但引起严重死亡的主要是鲤、草、鲫、鲢、鳙等鱼的鱼苗、鱼种;




产卵亲鲤如大量感染,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殖功能。本病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虫体生长繁殖水温为12~18℃,3~5月为流行季节。



当水质恶劣、鱼体衰弱时,在夏季及冬季的冰下也会发生斜管虫病,引起鱼大量死亡,甚至越冬池中的亲鱼也发生死亡,为北方地区越冬后期的严重疾病之一。

【症状】 当鲤斜管虫少量寄生时危害并不大,当大量侵袭鱼的皮肤和鳃时,表皮组织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液,使寄主皮肤表面形成黄白色或浅蓝色黏液层,鱼体与实物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



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水温12~15℃时,病原体迅速繁殖,2~3天后即大量出现,在皮肤、鳍和鳃丝的缝隙间布满,使鱼大批死亡。



【诊断】 需要用显微镜检查才能确诊。



【防治方法】



1)在鱼种放养前发现此病原时,用含量为8克/m³的硫酸铜溶液,浸浴15~30分钟。



2)在鱼种培育鱼塘内发现本病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为0.7克/m³。



3)将病鱼放在剂量为3~6克/m³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浴1~2小时,隔天再浸浴1次。



4)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体。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车轮虫病



【病原体】 车轮虫或小车轮虫(彩图22)。虫体一般反口面朝前,像车轮般转动。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常见的有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卵形车轮虫、东方轮虫等;寄生于鱼鳃上的车轮虫,常见的有卵形车轮虫、眉溪小车轮虫等。



【流行情况】 车轮虫寄生在多种淡水鱼、咸淡水鱼及海水鱼的鳃及体表各处,有时在鼻孔、膀胱和输尿管中也有寄生。



本病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7月间鱼苗培育至夏花阶段发病最为严重,造成大批鱼苗死亡,给鱼种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适宜此虫繁殖的水温为20~28℃。从鱼体上脱落的车轮虫,能在水中生活1~2天,可以直接侵袭新的寄主。



它不仅能寄生在鱼体上,还能寄生于蝌蚪、甲壳动物体上,使其成为鱼类车轮虫病的带虫者。通过与鱼体直接接触而感染,可随水、水中生物及工具等而传播。



【症状】 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寄生处黏液增多,鱼苗、鱼种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亡。严重感染车轮虫的鱼苗,其身体极度消瘦、暗黑,离群或靠近池边缓慢游动,鱼苗体上在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观察尤为明显,有的病鱼还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



【诊断】 因车轮虫个体较小,刮取部分鱼体表黏液或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1)鱼体消毒用8克/m³的硫酸铜溶液浸浴20~30分钟,或用1%~2%的食盐溶液浸浴2~5分钟进行消毒(具体时间视鱼体忍耐度而定)。



2)发病鱼塘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为0.7克/m³。



3)每亩池塘用15~20千克苦楝树枝叶沤水(扎成小捆),隔天翻一下,每隔7~10天换1次新鲜楝树叶枝。



4)每亩池塘用2~3千克新鲜韭菜,加入食盐1千克,把韭菜切碎拌入食盐,边拌边搓出汁液,每天进行全池泼洒,连泼3天。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小瓜虫病



【病原体】 多子小瓜虫。



【流行情况】 多子小瓜虫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各种淡水鱼都有寄生,国内外各养鱼地区都普遍流行。严重危害养殖鱼类的各鱼种、金鱼及越冬期间的尼罗罗非鱼。



小瓜虫生长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水温低于10℃和上升到26~28℃时发育停止,28℃以上幼虫死亡,所以这种病的流行季节比较明显,一般3~5月最为流行,6~7月病情大大减少,8~10月又是流行季节,11~12月除了在小面积水体,特别是除了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会发生本病外,一般不会发生本病。



【症状】 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或鳃组织中,剥取寄主组织作为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和发炎并产生大量的黏液,在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



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影响呼吸。病鱼反应迟钝,缓游于水面,不久即死亡。



【诊断】



1)肉眼可以见到体表或鳃上有许多小白点,再根据症状可做出初诊。



2)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即可确诊。



3)如没有显微镜可将寄生有小白点的鳍条、鳃丝剪下,放在白瓷盘中,加少许水,用针将白点膜挑破,如看到有小虫体活泼滚动,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1)鱼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灭小瓜虫的胞囊。



2)每立方水体中加入125毫升福尔马林溶液药浴处理30分钟,每天2次,有一定疗效。



3)发病鱼塘可用中草药治疗,即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煮成25千克药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4)在水族箱中饲养的鱼患本病,可将水温提高到18℃以上,小瓜虫即可脱落而死亡。



5)全池遍洒亚甲蓝,使池水为2克/m³。



【注意事项】 不能用硫酸铜或者是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治疗小瓜虫,因为硫酸铜对小瓜虫不但无杀灭效果反而可使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得病情更加恶化。




提示小瓜虫与孢子虫胞囊寄生在鱼体表时都是表现为“白点”症状,但通过显微镜可发现:



小瓜虫体内有一马蹄形大核,且虫体做缓慢转动;而孢子虫胞囊内有许多微小的孢子虫,不做运动。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泥鳅大仙 | 2022-6-25 08:0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4.半眉虫病



【病原体】 常见的有巨口半眉虫和圆形半眉虫。



【流行情况】 巨口半眉虫能寄生于各种淡水鱼体上;圆形半眉虫主要寄生在鲢鱼和鳙鱼鳃上。



这两种寄生虫在国内各地都有分布,它们往往同车轮虫病和鳃隐鞭虫病并发。



适宜半眉虫繁殖的水温是28~32℃,虫体脱离寄主之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1~2天。



【症状】 半眉虫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内,以胞囊形式寄生。在病灶里虫体不断转动,剥取寄主组织作为营养,对寄主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诊断】 须用显微镜观察确诊。



【防治方法】 以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为0.7克/m³。



5.杯体虫病



【病原体】 常见的有筒形杯体虫、卵形舌杯虫。

【流行情况】 杯体虫寄生在鱼体表和鳃上,对组织有破坏作用,主要危害2.5厘米以下的鱼苗。


病原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身体中部的纤毛带长出更致密的长纤毛,接着口围完全收缩变圆,脱离寄主,后端的附着盘收缩,整个身体像茄子,称为游动体,可转移到另一寄主,是感染的重要环节。发病时间为5~7月。



【症状】 虫体附着在鱼的鳃和皮肤上,以摄取水中的食物粒作为营养,当它们成丛寄生于鱼苗身上时,妨碍鱼的正常呼吸,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病鱼常常成群在池边缓游,身上似有一层毛状物。



【诊断】 须用显微镜观察确诊。



【防治方法】



1)鱼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2)投饲量适当,合理密养和混养,保持水质优良;加强水质管理,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3)鱼种入池前,若发现虫体,用8克/m³的硫酸铜溶液(每立方米水中放药8克)浸浴,水温为15~20℃时,浸浴15~20分钟;或者用10~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30分钟;也可用2%~4%的食盐溶液浸浴2~15分钟。



4)本病流行期内,在食场上挂布袋(麻布袋)3~6只。每袋装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1个疗程挂药3天,每天换药1次。一般每月挂药1~2个疗程。



5)在鱼塘中发生本病时,用0.7克/m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进行全池泼洒治疗;或者用0.6克/m³的硫酸锌和2克/m³的聚维酮碘制剂治疗。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