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鱼虾死亡原因与病害预防

[复制链接]
查看798 | 回复0 | 2022-10-10 21: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池塘养殖生产中,鱼虾死亡现象多发易发。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疾病因素,也有非疾病因素,排除非疾病因素,准确判断原因,是病害科学防控的前提。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非疾病因素

1. 缺氧

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残饵、排泄物过多分解耗氧,水中浮游生物失调,光合作用不足等原因都可导致缺氧,其典型表现为浮头。
2. 盐度变化

绝大多数的品种对盐度都有适应范围,由于气候、暴雨、洪水等原因,可引起局部海区或养殖池盐度变化,甚至在短时间引起盐度急剧变化,可造成大量水生动物死亡。
3. pH变化

水生动物对水的酸碱度要求是中性偏碱,酸度过低或碱性过高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4. 水温

水生动物都有适温范围,并可分为冷水性鱼类和温水性鱼类。对冷水性鱼类,高温可导致不适,易发病甚至死亡,而对于暖水性鱼类,低温会冻伤,引起水霉等病害,甚至死亡。
5.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养殖水域,可引起养殖水生动物不适,而严重污染则直接导致水生动物死亡。有害物质累积,最终导致产品有害物质超标,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有:农药,石油类,含有各种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业污水,事故泄漏等。此外,大量城镇生活污水也会导致养殖水质恶化,令养殖的水生动物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死亡。
6. 饲料质量

一是不符合饲料质量卫生标准,含有病原微生物,含有有害物质,霉变、变质等。二是营养不全或缺少某些营养素,最常见的是蛋白含量低,维生素类物质缺失,都可导致养殖对象生长缓慢,甚至发病死亡。三是投喂不当,投饵过量或饵料不足,所投饵料营养、适口性与生长阶段不符,都有可能引起养殖鱼类不良反应。
7. 水质突变

因洪水、台风等引起的水质混浊、盐度突然变化等,也可导致养殖水生动物死亡。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疾病因素

1.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疾病因素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致病病原生物,受这些病原生物侵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各种水生动物疾病,但并不等于有病原存在,就一定会发病。水生动物发病是在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是感染的病菌、病毒、寄生虫达到一定的数量;二是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气)温,水质状况;三是宿主(感染对象)抗病力弱,抵抗不住病菌、病毒、寄生虫的攻击。如果后两个条件不完全具备,即使有致病病原生物的存在,也不一定引起发病,但会成为病毒菌的携带者。
2. 常见的主要水产养殖病害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发生的主要病害,按病原分主要有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和真菌病,此外还有一些暂时无法判断病因的病害。

(1)细菌性病:主要有肠炎、败血性出血症、烂鳃、赤皮、溃疡、赤鳍等。

(2)病毒性病:主要有对虾白斑综合症、托拉病、鱼类虹彩病毒病、草鱼出血病等。

(3)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孢子虫、小瓜虫、指环虫、隐核虫、锚头鳋、本尼登虫、三代虫、纤毛虫、锚首虫、斜管虫等。

(4)真菌性病:主要是水霉病。
3.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特性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具有以下的特性:

(1)病害发生不易被发现,等到发现了往往已经是晚期。

(2)以水为传播媒介,传播途径有别于陆生动物,传染源不易阻断。

(3)给药方式差异大,且给药效果不佳。采用内服法给药,该吃进去多少无法控制,在病情较重,已不开口摄食或食欲差时,无法使用内服药。采用浸泡、泼洒给药,一是受很多环境因素影响;二是对已感染的内部器官作用有限;三是对水域生态影响很大。



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措施

对水产养殖病害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使用药物控制水产养殖病害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并非良策。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应推广健康的养殖方式,尽力做好预防,才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做到尽可能少用药,保障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1. 选好种、放好苗

在生产中预防病害第一个环节是选择好的品种,即选择的品种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良好的生长性状和抗病力。二是苗种质量要好,因此购苗要从信誉好,有种苗生产许可证的正规水产良种繁育场中采购,并要求供苗企业提供苗种质量合格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确保种苗质量,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2. 放苗前彻底清池消毒

鱼池在收获起捕后,应干池晒塘,即干池清淤,暴晒,清理修整池埂,进排水设施。然后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药物清池按SC/T1008的规定执行。鱼池经过清整消毒后,注入新水,注入的水应经过过滤消毒,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海水养殖应符合《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常用清塘消毒方法:

(1)生石灰。不带水清塘用量:20~30千克/亩,带水清塘用量:每立方米水用200~250克(虾类每立方米水用350~400克)。

(2)二氯异氰脲酸钠。用法与用量: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0.3~0.6克。

(3)三氯异氰脲酸。用法与用量: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0.2~0.5克。
3. 放苗前做好苗种消毒工作

投放的苗种应严格进行消毒。消毒渔药选择,执行《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准则,并根据不同品种对药物的敏感性情况而有针对性选择。常用鱼种消毒方法:

(1)氯化钠(食盐)。用于防治细菌性、真菌或寄生虫疾病。用法与用量:浸浴1%~3%,时间5~20分钟。

(2)聚维酮碘。用于防治细菌性、真菌或病毒性疾病。用法与用量:浸浴20~30mg/L,时间15~20分钟。
4. 采用免疫措施

采用免疫措施是预防病害安全有效的好方法,尤其是对病毒引起的病害,常见的免疫方法有注射和浸泡两种。
5. 水质调控管理

保持养殖池水水质良好,良好的水质是保证饲养对象避免受到不良环境的刺激,引起各种应激反应,而降低抵抗力的重要条件。淡水养殖池水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海水养殖应符合《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如何判断水质是否良好,从表观看水色嫩绿、爽、透明度30~40cm,这样的池水表明有益微生物种群占优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量平衡,光合作用良好。从水化学指标看,水的pH值稳定在7.5~8.5,溶氧大于5mg/L,氨氮、亚硝酸盐不高于允许的浓度,因为这些指标变化过大,即使通过各种人为的调控措施来调节,也会不断引起各种应激反应。
6. 适宜的水体容量

池塘的水容量要适宜:一般水体越大,稳定性越好,但从管理操作等方面考虑,池塘的面积太大也带来许多管理不便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生长阶段,以及生产与管理的条件选择面积大小适合的池塘,对稳定水质很重要,一般成鱼池10~15亩,虾池5~8亩,水深2~2.5米。
7. 合理的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影响水质最关键的要素,获得单位面积尽可大的产量和效益,是养殖业者普遍追求的目标,而提高放养密度又是获取高产的基本手段,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从中找到平衡点,是养殖生产管理的重要课题。养殖密度怎样才算合理,就是投放的数量(尾数、重量)与设计的生产周期和预期的产量与鱼池的荷载量相平衡,在这一个生长周期里,尤其是生产后期,鱼池的实际荷载量没有超出鱼池负荷。具体而言,池水水化指标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保持稳定在前述的水平,这说明没有超出池塘的负荷。如果在正常天气下,这些指标异常变动,在排除投饵过多,污染等因素后,最大的可能就是密度过大,应及时调整。

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吴郁丽 郭晓奇 何志超

文章摘自 2022年第3期《海洋与渔业》杂志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