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防寒措施

    [复制链接]
查看22682 | 回复1 | 2023-12-15 1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寒潮来临前的防范措施



1、了解重点防寒的养殖品种。防寒的重点品种是一些不耐寒的温水性养殖动物,如罗非鱼、鲮鱼、沙塘鳢、宝石鲈、淡水白鲳、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这些品种耐低温的能力差,例如鲮鱼低于 6~7 ℃,罗非鱼低于 10~12 ℃就会大量死亡。当水温降到其临界致死温度时,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否则鱼类会冻死;或者即使没有冻死,鱼体冻伤后也极易感染病害(如水霉病、寄生虫病等)继而大量死亡。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确保其安全越冬,避免或减少损失。

2、及时转塘或上市。保温条件差的池塘,在寒潮来临前或寒潮初期可将塘鱼一次性转移到保温条件好的池塘,如果已经达到上市规格,有市场销路的应及时一次性起捕收获上市,避免寒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3、加固塘基、增加水深。在寒潮来临之前要改善池塘的基础条件,将塘基加高加固,可以避免低温雨水流入塘中降低水温;在池塘四周筑排水沟,也可有效防止池塘外冻水流入池塘内影响水质。

当池塘水深大于 2 米时,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保温能力。所以在寒潮来袭前尽量加深池塘水位,使水深保持在 3 米以上。进水时尽可能抽取地下水,或者是其它水温较高的水源,不要抽取水温较低的浅层水;进水时应缓慢少量,不宜一次性大量进水,避免引起不同水温层交流而使鱼产生应激反应。如难以做到水深保持在 3 米以上的,也可在鱼塘西、北两侧,挖一条宽 3~5 米,水深超过 3 米以上鱼沟,当寒潮到来时,鱼可在沟内御寒。

网箱养殖的地区可将网箱尽量下沉,保持 2 米以下水深,对无法适应寒冷环境的养殖品种和亲体要及时转移到陆上养殖。

4、准备抗寒设施。在寒潮来临前养殖业主要完成越冬保温大棚的搭建,检修、加固工作。准备好充氧、供暖设备,可采取安装电热棒、锅炉、在大棚内燃烧薪炭等加温、加热措施;有条件可在池塘底部用热水管注入热水(温泉水),使池塘底部形成热岛,有利于鱼类聚集御寒。对于小水体养殖的名贵品种,可施加食盐,使水体的盐度达 2‰~3‰ (视品种而定),可使鱼虾的抗寒能力增加 1~2 ℃。没有条件的可以搭建挡风墙防寒,在池塘北面用作物秸秆或泥土筑成 1.5~2 米高的风屏障,挡风屏障用毛竹、木棍支撑,可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

5、强化培育。养殖动物的体质对于抗寒能力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入冬前,就开始进行精心饲养,加喂精饲料,把要过冬的养殖动物育肥育壮,提高其越冬能力。寒潮来临前要采取提高饵料营养、强化培育、科学投喂等措施,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提高养殖生物抗寒抗冻能力。饲料投喂在时间上、投喂量上都要严格控制,投喂应到少量多次;投喂时还要参考水质的变化情况,酌情掌控投量,水好多投,水不好少投;水温低于 15 ℃时停止喂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寒潮期间的技术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监测水温、水质,防止缺氧。要视水温水质情况采用冲注地下水,施用增氧剂,水质改良剂等方法以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尽量少开动增氧机,以减少池塘水上下交流,从而减慢池塘底部水温下降速度,达到防寒目的。

2、减少人为刺激和干扰。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避免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可使用一些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若需过塘,操作要细致,防止损伤鱼体,并做好消毒工作;如若起捕上市最好进行一次性清塘。露天池塘晚上不能用太阳灯加温,因灯光会引诱养殖动物到池塘表层低温区而冻伤、冻死。

3、及时处理死鱼、病鱼。已出现冻伤或死鱼的池塘,应及时将死鱼捞走,并作无害化处理,以免死鱼腐烂污染水体。切记还有塘鱼的池塘不应立即施用消毒药,以防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而加速死亡。对冻伤的鱼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挽救,减少死亡。

4、科学投喂,科学管理。适当投喂精料,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投料要做到循序渐进,少量多投,水温低于 15 ℃时停止喂料。水体消毒最好选用刺激性小的碘制剂;并视水质情况可适当使用底质改良剂。加强巡塘,密切监视养殖生物活动状态,及时报送相关情况。记录水质、溶氧等变化,做好生产记录。


灾后恢复生产技术要点



1、清理死鱼,处理冻伤的鱼。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水温回升时,死鱼大部分会浮上水面,应将其清除;而少量藏于泥中的死鱼,可采取撒网检查的办法彻底清除,并做无害化处理。塘鱼冻伤后易患的水霉病等疾病,所以应及时治疗冻伤的鱼,对鱼体进行消毒(如用 4% 的食盐水或 2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 5 分钟),防治病害发生、蔓延。

2、加强水质管理。寒流过后,气温回升时,应适当打开越冬棚南面薄膜,排走棚内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利于棚内空气对流,提高水体溶氧。可用沸石粉等池底改良剂或生物方法清洁池底。采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碳等对已污染的公共水域消毒,以防病原滋生,控制病原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感染,防止疫病传播。

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导致池塘内的藻类大量死亡,浮游植物的生长跟不上浮游动物的繁殖速度,从而造成水体的溶解氧减少,极易造成水体缺氧泛塘。调控方法是:每亩水深 1 米可用晶体敌百虫 0.1~0.15 千克兑水泼洒;将生石灰(每亩 7~10 千克)稀释后的澄清液全塘泼洒,以杀菌消毒、凝集悬浮物和适当平衡酸碱性,改善水质;追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或其他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制剂;在晴天高温时,中午打开增氧机,以加快池水升温及增加池水溶解氧量。

3、组织亲本调配。摸清损失,查清亲本存量,制定补苗计划,根据亲本数量及苗种生产计划,及时补充调运亲本;加强亲本饲养管理,补充营养和能量,促进亲本正常发育,确保用于春季繁育生产的亲本数量和质量。抓好苗种繁育,严格按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苗种生产,保证苗种质量。

4、科学投喂,科学管理。投喂添加了多维或免疫增强剂的精饲料,增强养殖生物机体的抗病和防御能力。在水温回升初期,不可立刻投喂饲料,避免塘底鱼类因上浮摄食,而导致冻伤患病。待水温回升稳定后,才可投喂。投喂要根据水温的变化,少量多次投喂,并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投喂量,做到循序渐进。

5、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巡塘,要早、中、晚观察水色变化,确保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如发现水质变色、浑浊、异味等情况,要及时更换新水,并常用一些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和活菌;密切监视养殖生物活动状态,及时报送相关情况。记录水质、溶氧等变化,做好生产记录。

6、做好病害的防治。要加强疫病监测,重大疫情立即向渔业主管部门报告,防止流行。在低温阴雨季节,特别是在气温逐渐回升期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的高发期,这两种病害对淡水鱼类成鱼和鱼苗都危害严重,要注意做好预防。预防措施主要是:①加强生产管理,强化苗种、成鱼培育,科学投喂,提高鱼体抗病力。②保持水质清新。③避免鱼体受伤。


附注:

1、水霉病的防治

病因:鱼体受伤并感染真菌引起,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

症状:感染水霉的鱼卵表面附着一层白色絮状物,在水上看上去象一个个小棉球,如不及时处理,胚胎将死亡。鱼种或成鱼体表好似长了白毛,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流行及危害:水霉在淡水水域广泛传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 5~26 ℃均可生长繁殖,不同种类略有不同,有的种类甚至在水温 30 ℃时还可生长繁殖。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宜温度是 13~18 ℃.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鱼体受伤后极易被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繁殖得特别快。

预防与治疗措施:①苗种、成鱼可用 2%~3% 的食盐水浸泡;②起捕、运输和过塘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2、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原:又称白点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消瘦发黑,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病鱼头部、身上、鱼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状的孢囊,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游动异常,将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鱼病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及危害:淡水鱼类都可感染小瓜虫。对幼鱼危害尤重。水温为 15~25 ℃时流行,会出现鱼种暴亡现象。

预防与治疗措施:①预防:把水温调控导 20℃ 以上;②治疗:用青蒿末拌饵投喂。每公斤鱼用 0.3~0.4 克,连用 5~7 天。

3、无公害处理方法

选择远离水源、河流、养殖区和居住区的地点挖一深坑,先在坑底铺垫 2 厘米厚生石灰,再用土覆盖,与周围持平,覆盖土层厚度应不少于 0.5 米;或挖一发酵坑,用塑料薄膜作为土地的衬里,将死鱼虾运至坑内,上用塑料薄膜密封,用土覆盖,发酵后可作农业用肥。如果出现疑似疫病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需将死鱼浇油焚烧,再覆盖厚度大于 1.5 米的土层。掩埋后应设立清楚标识。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滕忠祥 | 2023-12-17 07:1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扬州
谢谢分享水产养殖防寒措施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