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鳅共生,实现稻田轻简化高效生态种养

[复制链接]
查看21420 | 回复0 | 2020-9-22 18: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稻田生态种养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采用共生和轮作的方式,在稻田中养鱼、蛙、虾等水产生物或两栖生物的生产模式。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质增效,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成为时代主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文旨通过稻-蛙-鳅立体种养,探讨一种适宜华中地区的、轻简化的、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及推广提供依据。


稻田准备


1、稻田的选择

选择土壤保水性能强,生态环境好的稻田,要求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方便排灌、不易受淹,无污染,历年病害发生少。

2、稻田的改造

加高加固田坎,田坎高0.5~0.8 m,顶宽0.5 m,不漏不垮。如图所示,根据田块形状及面积开“日”、“井”、“田”字 型沟。四周沟宽1.2~1.5 m、深0.5~0.6 m;中间沟宽0.5 m,深 0.3~0.5 m;

稻田四个角设置捕捉泥鳅的地笼区,地笼区沟宽1 m、深0.8~1 m,水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15%。稻田的进出口用竹篾或铁丝网安装拦蛙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铁丝固定木桩2 m高,周边及中间每隔5~8 m固定一根木桩,木桩上加盖天网防飞鸟。

3、稻田的消毒

稻田改造完成后,用50 kg/亩生石灰对稻田消毒,将生石灰均匀撒入田间,放水浸泡5~7 天。


水稻管理


1、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高抗的优质稻品种。

2、育苗及移栽

采用旱育秧或薄膜湿润育秧,3月25日—4月5日播种,宜早不宜迟,秧龄到30天左右时,选择晴天适时移栽,宽窄行种植,每穴两株,株距0.2 m,宽行距0.47 m,窄行距0.27 m。

3、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水稻移栽后至鳅、蛙苗投放前,浅水、湿润交替促早生快发;鳅、蛙苗投放后,水深确保0.06~0.08 m为宜,根据稻株生长高度可逐步加深到0.15~0.18 m;水稻灌浆成熟期,需逐步降低水深,保持水深0.12 m左右为宜。

(2)肥料运筹

按照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

(3)绿色防控

采用防病不防虫的原则,田间安装太阳能诱虫灯,如需使用农药,应选择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


蛙、鳅饲养与管理

1、蛙、鳅的投放

选择适应性强的黑斑蛙,及抗病性强、生长快的台湾泥鳅。于水稻移栽后10~15天投放蛙苗及鳅苗。

投放顺序:选择幼蛙投放,先放鳅苗,后放蛙苗;选择蝌蚪投放,先放蝌蚪,在蝌蚪变成幼蛙后再投放鳅苗。

幼蛙投放密度:10000-15000只/亩(若蝌蚪投放,密度是10万个/亩)。鳅苗投放密度:低密度8000-12000只/亩。

2、食盘、栖息盘摆放

(1)食盘安放

在稻田四周沿边每4m摆放一个漂浮泡沫喂食盘,食盘规格为2 m×1 m×0.03 m,放置食盘低密度30个/亩;中密度为35个/亩;高密度40个/亩。食盘上方天网上加盖宽度为2 m的遮阳网,防青蛙暴晒。

(2)栖息盘安放

在水稻宽行内不规则放置漂浮泡沫栖息盘,栖息盘规格1 m×0.4 m×0.03 m,放置栖息盘80~100个/亩。

3、饲料投喂

(1)饲料的配比

青蛙选用青蛙专用膨化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为最佳),开口幼蛙及成品蛙的饲料(20 kg/袋)中需添加多维、三黄散等护肝保健产品,促消化。

泥鳅选用泥鳅专用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6%以上的为最佳)。

(2)投喂方式

投放饲料坚持四定原则,要求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一般每天上午8点、下午6点各投喂一次。

雨天及气温高于 30℃的闷热天气不投喂饲料;日投饵量按照蛙鳅体重的3%~7%计算,并根据季节、天气、田间虫量、吃食情况适时增减,以投喂1 h后无残饵为宜。
4、蛙鳅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天监控水质,坚持5~7天换水1次,确保水质达到标准;坚持每7~10天用漂白粉对水体消毒1次。

此外,在饲料中添加用于内服的药品,如土霉素、嗯喹酸、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等,可有效预防蛙鳅病害发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收获

采取捕大留小的原则,在8月初开始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分批捕获蛙鳅,9月初蛙鳅捕获完成后放水晒田,收获水稻。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近年来,人们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青蛙销声匿迹,泥鳅日渐稀少,生态失去平衡,本研究采用自然农耕法则及生态种养结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 境的污染,保护了泥鳅及青蛙的延续及扩展。

2、经济效益

该模式充分利用土地的立体空间,实现“一地多收”。传统稻田收获水稻500 kg/亩,改用稻蛙鳅模式后,可收获高品质优质稻400 kg/亩,青蛙300 kg/亩以上,还可收获泥鳅200 kg/亩以上。

按照市场保守价,高品质稻谷单价4元/kg,水稻收入1600元/亩,青蛙、泥鳅40元/kg,青蛙收入1.2万元/亩, 泥鳅收入8000元/亩,总收入可达到21600元/亩,除去成本价后纯收益可达1万元/亩以上,是单纯种植水稻收益的10倍以上。

3、社会效益

该项目低投入、高产出,可复制性强,适宜华中地区规模化发展,适当增加投放密度,配合人工饲喂,将可以获得更多产量,更大经济效益。

发展稻蛙鳅立体种养,在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对稳定我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