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一水两用 寒地双收!“虾稻共生”富农家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一水两用 寒地双收!“虾稻共生”富农家
从忐忑到“双丰收”的蜕变在小龙虾入塘关键期,技术工人夏洪岩正操控无人机为池塘撒药。“这是防应激的药,小龙虾从温室转池塘,温差特别大。就像小孩上幼儿园一样会不适应。”夏洪岩介绍,撒药时机全看天气,“下雨天、阴天温差大时就得撒,用无人机更均匀,能减少虾苗应激反应。”“现在这小龙虾可是‘金疙瘩’!”李家村养殖户窦秋红望着自家池塘,眼里满是笑意。回想最初,她却满是忐忑:“怕不能打药伤稻子,怕虾吃稻苗,第一年没按要求每亩地放3000尾,只敢放几百尾。”经过第一年的尝试,在2024年,凭借“免费供苗供料,收成后再结款”的优惠政策,她家的100亩水田不仅水稻亩产维持养虾前的1100~1200斤,小龙虾更带来每亩2000元的纯收入,“光小龙虾就年收入20万元,比以前种200亩水稻挣得还多!”在李家村,像窦秋红这样的养殖户不在少数。村子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让村民实现“一水双收”。据了解,虾稻共生模式下,小龙虾吃虫除草、粪便肥田,水稻无需打药,产出的有机虾稻大米售价从过去的2元多每斤涨到8元一斤,市场供不应求,仅大米一项就为农民每亩增收400~500元,加上小龙虾每亩超2000元的收益,真正实现“一亩双收”。
从科研破局到品牌崛起的产业进阶路“2022年是关键转折点。”新区对青山镇李家村党支部书记高信回忆说,当时北方小龙虾产业因种苗问题始终无法规模化,村党支部牵头引进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历时一年终于攻破寒地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培育出适合北方生长的虾苗,当年就带动1200亩“虾稻共生”试验田,亩产纯收入达1500元,让村民首次看到寒地养殖的潜力。“虾稻共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生态互补。”高信介绍,小龙虾在稻田中吃掉水草和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其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使水稻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2024年,李家村养殖面积已扩展至近3000亩,小龙虾收购价达60元/斤(一两以上规格)。“在面对南方客户抢购时,我们还是选择优先保障本地小龙虾馆等市场需求,形成产销良性循环。”高信说,预计2026~2027年全村7000亩水稻田都将实现“虾稻共生”。同时深化品牌建设,计划将“联智庄园”虾稻大米打入高端商超,并开发小龙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我们要让寒地小龙虾成为乡村振兴的‘硬通货’,让村民的钱袋子跟着虾塘一起‘满起来’。”高信说。
政府助力 全产业链绘就发展蓝图“新区寒地小龙虾已形成区域特色。”松北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张欧美介绍,2024年全区养殖面积达2600亩,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政府通过“院地企协同”,联合市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争取120万元省级补贴,联合企业打造智慧养殖基地,使亩产提升10%~15%。
目前,新区已建成年育种2000万尾的基地,通过合作社对接五常、宾县等地市场,实现“育、养、销”一体化。“未来,我们将继续延伸产业链,让寒地小龙虾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张欧美说。从餐桌上的抢手货,到农民增收的“金疙瘩”,哈尔滨新区寒地小龙虾正以技术为笔、生态为墨,在黑土地上绘就“虾稻共生”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