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成果推介】良种青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成果推介】良种青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良种青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青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名贵水产品,也是我国大规模养殖的淡水虾中唯一的本土品种。青虾具有养殖周期短、投入少、病害少、适应力强、价格稳定等优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青虾养殖技术水平总体不高,主要问题有:主养技术模式落后,池塘构建不合理,环境调控不精准,饲料营养不科学,管理模式不精细,青虾亩产一直徘徊在60-75kg,尤其大规格虾比例偏低,仅占总产量的30%-40%左右;上述问题导致青虾养殖总体效益不高,影响了养殖积极性,制约了青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青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扬,青虾养殖关注度高涨,养殖规模也逐年扩大,对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的需求已越来越迫切。因此,解决青虾养殖产量低、池塘利用率低等问题,建立健康生态高效的养技术体系迫在眉睫。该技术依托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体系在南京、溧阳等地已建设11个青虾生产基地,形成了一系列的青虾高效养殖技术体系。近年来,全国青虾养殖年产量20万吨左右,江苏是我国最大的青虾养殖区和消费区,养殖产量占全国青虾总产量的近一半,青虾是江苏渔业十大主推品种之一,主混养面积75万亩左右,青虾产业已成为我省养殖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渔业增效的重要新兴产业。该技术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专利涉及良种青虾高效养殖新技术、生态混养新模式、高产养殖新产品等领域。培育了“永宁青虾”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江苏坤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全球首家BAP认证青虾养殖基地。该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复制和推广应用,减少了养殖管理成本,提高了青虾商品虾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增产增效情况2023年至2024年,在南京市推广良种青虾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以来,青虾均产量提高10%,亩均新增纯利润800元。四、技术要点1.核心技术:①池塘多空间高溶氧青虾养殖技术通过在青虾养殖池塘设置带有增氧装置的青虾爬行网结构,增加池塘内的青虾栖息爬行空间,保进而增加了池塘负载青虾的数量。同时由于池塘青虾数量大大增加,自带增氧装置可保障青虾对氧气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池塘养殖青虾的产量。②网箱直放抱卵虾养殖技术按照一亩放一平米网箱,一平米网箱放0.5kg抱卵虾在青虾养殖池塘中设置网箱,将卵粒呈墨绿色的抱卵虾投放进网箱,待虾苗出膜后从网眼中游入池塘,此时将网箱和排卵后的抱卵虾一起移出池塘。该模式由于抱卵虾排卵时间较为一致,培育出的虾苗规格整齐,育苗管理难度降低,且商品虾比例提高。同时在成虾养殖塘内原塘直放抱卵虾育苗,减少了捕捞分塘对虾苗造成的损耗,大大提高了虾苗成活率。此外移出的抱卵虾可进行二次抱卵,提高了种虾的资源利用率。③青虾为主的虾蟹混养模式围绕有效地利用养殖空间和饵料的产业需求,利用青虾和河蟹对池塘环境要求相近的原理,通过在主养青虾的池塘中套养部分河蟹,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等,投放螺蛳,套放花白鲢、鳜鱼等方法,两季青虾和河蟹连茬养殖,清塘一次,达成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④“1245”青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围绕青虾健康养殖的产业需求,通过“1”个 青虾新品种(“太湖2号”或“太湖3号”),冬春季和夏秋季“2”茬养殖,生态调控环境、生态养护水草、生态营养健体和生态防控应激及病害“4”个关键生态养殖技术,周期性藻菌平衡管理、周期性底质维护改良、周期性营养补充平衡、周期性水草生长调控和应急性风险控制与排除“5”个重要举措,达成以质量安全控制为导向的全过程管理技术。⑤草虾共作模式围绕虾蟹池塘需栽种水草的产业需求,通过前期正常养殖轮叶黑藻,中后期增加水草覆盖率50%的方法,达成青虾养殖为水草提供部分养分和肥料、水草为青虾和螃蟹提供立体生存空间,互相促进的效果。
2.配套技术:①放养前环境营造青虾苗种放养过程中,需经历不同环境的变化,容易对体质娇嫩、抗逆性差的虾苗造成应激,影响放养成活率。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一套环境营造技术,主要要点在于:①-1确保水源安全性,必须符合相关水质要求,并且进水时严格采取80目以上筛绢进行过滤的措施,杜绝野杂鱼苗、虾进入;①-2革新清塘消毒工艺,在传统的清塘消毒工作完成后,增加一道解毒工序,以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减少对虾苗的伤害,解毒后再泼洒微生态制剂,加强增氧,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①-3采取应激缓解措施,虾苗放养前2小时,虾池中提前泼洒Vc、葡萄糖,可有效缓解虾苗应激反应;①-4革新增氧理念,通常认为增氧是为青虾呼吸提供足够的溶氧,但实际上,虾池中溶氧消耗主体为水体、底泥呼吸及肥料分解。因此,放苗前,应连续增氧,促进底泥、肥料分解,消除氧债,确保水体溶氧充足,可以有效的提高虾苗下塘成活率。②放养结构调整青虾具有蜕壳生长习性,导致养殖成活率低;同时其秋繁习性导致养殖中后期,池塘青虾密度不断提高,压制生长,消耗饲料,但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同步提升。导致青虾主养大规格虾占比低,规格不具比较优势,影响养殖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针对此种情况,项目组通过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②-1合理提高放养密度。放养密度由传统的8万尾/亩左右提高到10-15万尾左右,可有效挖掘池塘生产潜力,建议亩放12万尾左右;但不宜超过15万尾,过高产量增加不明显,反而增加投入。②-2套养适宜品种。基于生物操纵技术,选择套放沙塘鳢、花白鲢、翘嘴鲌等适宜品种控制小规格虾数量。适时适度调控水质等措施,调节池塘青虾群体构成和存塘量,促进青虾产量和大规格虾占比双提升。③水草虾巢综合管理技术以往虾池水草栽种借用蟹池经验,导致后期管理困难,水质难以调控。我们通过对常用水草进行筛选对比,确定了虾池水草栽种养护相关工艺,并利用动态平衡调控技术及增设人工虾巢,构建生态草丛,为青虾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③-1早期架设人工虾巢,晚种稀种水草。推迟水草栽种时间,在虾苗放养前一周栽种,有环沟的可以在虾苗放养后、田板没水前栽种;稀种水草,总量控制在30%,有效避免了水草过多,造成虾池溶氧、pH等指标昼夜变化幅度过大和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后期也减少了割草等水草管理成本;设置人工虾巢,做为水草的补充,保证青虾的栖息空间;虾巢水草间隔配置,疏密合理,避免水草连片,即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又保证了青虾的活动空间。③-2品种多样化,保持在2个以上。栽种品种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相结合,沉水植物以轮叶黑藻、苦草为主,漂浮植物以水花生、水蕹菜为主,形成稳定的多个水草群落,保证水草的丰富多样性。
五、适宜区域:该技术适宜在南京地区青虾主养及混养区域进行推广。六、现有推广基础:1. 青虾新品种的推广:2023-2024年,在南京地区示范推广青虾“太湖2号”新品种4.5多万亩,“太湖3号”新品种1.8万亩,建立省级青虾良种场1个,省级青虾良种繁育场2个,市级青虾苗种繁育场8个,建立“太湖2号”良种青虾养殖示范基地9个。树立了良种带来高产的新理念,用“良种”+“良法”实现青虾高效生态养殖,增加了养殖效益,提高了产品品质。2. 青虾绿色高效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推广:池塘多空间高溶氧青虾养殖技术、网箱直放抱卵虾养殖技术、青虾为主的虾蟹混养技术、“1245”青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草虾共作模式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南京地区累计推广面积主养1万亩,混养3万亩。七、注意事项:1. 青虾良种亲本一定从具有资质的良种场引进。2. 规范管理,有专门管理人员,制订管理流程。3. 技术操作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