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警惕!“白露瘟”来袭,一夜损失160万,水产人的“秋季噩梦”,养殖户该如何躲过这一劫?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警惕!“白露瘟”来袭,一夜损失160万,水产人的“秋季噩梦”,养殖户该如何躲过这一劫?
“白露瘟” 频发,养殖户损失惨重
广东惠州一位养殖户,就曾遭遇了这样的悲剧。去年白露期间,他养殖塘里1斤多规格的加州鲈,一夜之间死亡2万多斤。这些鱼原本是他辛勤劳作大半年的希望,却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据收购商透露,死鱼的原因主要有缺氧、池塘底部反底以及增氧机配置不够。该养殖户的鱼塘密度大、鱼规格也大,但平时却不注重加强改底,水质较差。等到白露节气来临,池塘很容易缺氧,而鱼塘配置欠缺,最终酿成了惨祸。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这次损失将近30万。
与此同时,广西的一位草鱼养殖户同样损失惨重。其养殖的草鱼大规模死亡,多为3.5-4.5斤的最佳规格鱼,一夜翻塘20多万斤。按当时6-7元一斤的价格计算,损失接近160万元。传递信息的流通商表示,由于前期鱼价好,养殖户投料量大,而近来天气多变,一会儿出大太阳一会下大暴雨,导致底层堆积的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反底,最终造成大量死鱼。
包括上周也有江西收购商向水产养殖网反馈,在捉鱼的途中周边有塘口发生死鱼。这样的死鱼情况,并不是独例,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华南华北华东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每一次“白露瘟” 的爆发,都意味着养殖户们可能血本无归,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部分缺乏经验的养殖户,面对自己鱼塘突发的大量死鱼,误判为被人投毒,实则多数情况都是降温带来的缺氧死鱼,严重时一塘鱼一夜翻白,甚至打捞都来不及。
从北到南,入秋后各地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可能出现“白天高温、夜间低温” 或 “单日骤降” 的情况。这种温差变化会导致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而底层水温相对较高,形成水体上下层对流。对流过程中,池底堆积的垃圾会随之翻起,这些垃圾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最终造成池塘溶氧量急剧下降,引发鱼类缺氧。
“白露瘟” 的科学应对:预提前部署,防患未然
面对“白露瘟” 的威胁,养殖户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 “白露瘟” 的发生风险,减少损失。
1、改底调水:优化水体环境
定期使用氧化吸附性底改产品,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它能有效分解池底的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杀灭底部病原菌。同时,配合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分解转化池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芽孢杆菌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促进藻类的吸收利用,从而改善水质。此外,适时加注新水也是关键,一般每7 - 10 天加注一次,每次加注 10 - 20 厘米,以稀释过肥的水质和有害物质的浓度 。定期检测水体的 pH 值,保持在 7.5 - 8.5 之间,可通过使用生石灰等进行调节,但要注意使用剂量,避免对鱼类造成刺激。合理使用增氧机,保持池塘充足的溶氧,一般在晴天中午开启,促进上下水层交换,将表层高溶氧水带入底层,将底层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出来 。凌晨开增氧机直至日出,防止夜间缺氧浮头;高温天出现台风、暴雨时,保持全天持续增氧。
2、合理投喂:减轻鱼体负担
白露前后,水温逐渐降低,鱼类的消化能力也会减弱,因此要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具体可根据鱼的摄食情况、水质等因素进行调整。建议采用“少量多餐” 的投喂方式,增加投喂次数,减少每次投喂量,这样可以减轻鱼的消化负担,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肠的药物和维生素,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
3、提前用药:预防病虫害
在白露前10 - 15 天,进行一次虫菌双杀,可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杀虫药,配合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消毒杀菌药,全池泼洒 。注意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量和方法进行,避免药害的发生。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的药物,预防肝胆病的发生 。
4、加强日常管理:细致监控,及时应对
增加巡塘次数,特别是在凌晨至黎明时段和傍晚,这两个时间段鱼体易缺氧,水质易超标。巡塘时要关注鱼类有无浮头、离群独游、体色异常等现象,检查水质变化和设备运行状态。如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增氧、换水、调水等。详细记录水温、溶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投喂量、用药情况、死鱼数量及症状等关键数据,便于分析问题和追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池塘水质和鱼类健康的变化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白露前后,尽量避免拉网、过塘等应激操作,如需进行,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水温稳定的时段,并提前做好抗应激准备。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鱼体的损伤,避免因应激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
总结与展望:技术为基,管理为要
“白露瘟”作为水产养殖领域的一大难题,给养殖户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其危害不仅体现在大量鱼类的死亡,还影响了整个水产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供应。我们了解到其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水质因素和鱼体自身因素。
养殖想赚钱肯定要靠技术,但是细致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好塘口管理,不要做甩手掌柜,尤其是中后期,应提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进行操作。
定期检测水质,合理调节水质指标,确保水体环境稳定;控制投喂量,优化饲料配方,添加保肝护肠药物和维生素,增强鱼体体质;提前进行虫菌双杀,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管理中,要增加巡塘次数,密切关注鱼类的活动情况和水质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建议养殖户加强与专业人士的沟通和交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遇到疑难病症,不要盲目用药,应及时咨询专业的水产技术人员或兽医,获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只有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加强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降低“白露瘟” 的发生概率,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