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7.5元/斤触底!别盲目抛售! “杀人骨” 何时变 “黄金骨”?黄颡鱼的 “救命窗口” 在明年3-5月?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7.5元/斤触底!别盲目抛售! “杀人骨” 何时变 “黄金骨”?黄颡鱼的 “救命窗口” 在明年3-5月?
相关品种: 淡水鱼类-黄颡鱼

价格全景:全国普跌,大小规格联动下行当前黄颡鱼市场已形成 “无差别下跌” 态势,不同产区、不同规格鱼价均呈下滑趋势,且大小鱼价呈现联动下行特征,局部短暂企稳后仍难改跌势。从最新塘头价来看,核心产区价格已逼近成本线:华中核心区:湖北枝江5.5寸筛规格鱼价跌至7.5元/斤,6.5寸筛大鱼价格仅8.5-8.8元/斤;湖南常德6寸筛规格同步跌至8.5元/斤,而当地养殖成本约8-8.5元/斤,已处于 “保本边缘”。当地一养殖户坦言,目前全国黄颡鱼存量过剩,不仅成鱼滞销,鱼苗市场也陷入低谷,部分养殖户的恐慌性卖鱼行为,进一步拉低了市场价格,不过多数人仍期待年底至元旦期间能迎来涨价。华南主产区:广东佛山作为传统流通枢纽,价格同样承压,4.5两头收购价8.5-8.8元/斤,5两头8.8-9元/斤,较上周跌0.2-0.4元,较上半年18元/斤的高位跌幅超50%;福建漳州4两头虽维持13-13.5元/斤的相对高价,但成交量持续萎缩。西南与华东区:四川产区5寸起规格鱼价8元/斤左右,且面临 “低价仍难走鱼” 的滞销难题;浙江湖州3两多8.5元/斤,4两头价格8.5元/斤,均较上周跌价0.5元,新口鱼集中上市进一步冲击市场,走鱼速度较上月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价格下跌覆盖全规格区间,打破了以往 “大规格鱼抗跌” 的规律,反映出市场供需失衡已到严峻程度。“往年6寸以上大鱼能多卖2-3元/斤,今年大小鱼差价最多1元,没什么溢价空间。” 一位养殖户的话,道出了全行业的普遍困境。

区域分化:存塘压力决定跌速,抛售潮加剧失衡各产区行情差异本质是存塘量与出鱼节奏的分化,而恐慌性抛售正在放大区域行情的波动幅度。高存塘区 “以价换量”:广东佛山、四川眉山等产区存塘量较大,四川地区成鱼存塘比例高,叠加升降温引发的病虫害,养殖户为降低损耗急于出鱼,进一步拉低本地价格;浙江湖州则受新口鱼冲击,供需平衡被打破,多数养户选择待价出售,但市场消化能力有限,预计近期行情难有起色。中等存塘区 “被动跟跌”:湖北、湖南等华中产区存塘量虽较前两年同期减少,但受广东、四川低价鱼流通影响,本地收购商持续压价,养殖户在越冬风险与资金压力下被迫跟跌出鱼,形成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恶性循环。低存塘区 “独木难支”:福建等小产区存塘量相对较少,价格跌幅小于主产区,但由于消费端缺乏拉动,高价难以形成成交规模,无法带动全国行情企稳。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全国黄颡鱼总存塘量仍较去年同期高出不少,而10月全国日均走鱼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多,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行情探因:三重压力下的 “供需错配”

黄颡鱼行情的 “腰斩式” 转折并非偶然,而是养殖端、消费端、流通端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供给端:产能扩张埋下隐患。去年 “高价行情” 吸引大批养殖户扎堆进场,今年养殖量在去年基础上增长数倍,即便部分地区养殖面积减少,但单产因技术提升增加,最终导致总产量同比增长。同时,开春后老口鱼集中在四五月出塘,提前消耗市场需求,新口鱼上市时又形成 “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供给压力。消费端:需求疲软难以承接。作为占比50%的核心消费渠道,餐饮业对黄颡鱼的需求未出现明显增长,家庭消费虽保持增速,但难以消化过剩产能。此外,加工端支撑不足,多数加工厂已完成阶段性原料储备,年底前收鱼需求进一步收缩,且维持 “低价严标准” 策略,难以为市场托底。流通端:恐慌抛售放大波动。部分养殖户受资金压力或对后市担忧,选择集中抛售,而这种 “非理性出鱼” 导致局部市场供需瞬间失衡,进而引发全行业的价格踩踏。

后市预判:短期承压难改,明年春市存转机对于接下来的行情走向,行业内已形成 “短期弱势难改,长期依赖供需调节” 的共识。从短期来看,11月后华中地区将进入越冬期,养殖户为规避停料掉膘与病害风险,可能出现新一轮出鱼潮,市场供给压力仍将持续,年前行情回暖无望。且当前 “供应过剩、需求疲软、加工端支撑缺失” 的基本面短期内难以逆转,价格或维持在7.5-9元/斤的低位区间震荡。“10-12月是各品种鱼集中上市的时候,到明年2-5月都是青黄不接的阶段,到时候鱼价肯定差不了。”广东一养殖户表示。中长期来看,行情转机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存塘去化速度,若越冬期存塘鱼损耗控制在合理范围,明年3-5月随着餐饮需求回升,3两以上规格鱼或迎来行情窗口期;二是供给侧调整,当前已有部分养殖户选择转养其他品种,若养殖量在2026年出现10%以上的缩减,叠加加工产品份额提升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供需有望逐步回归平衡。“现在不是盼涨价的时候,而是要算好‘止损账’。”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仍有存塘的养殖户,合理控制越冬损耗、避免盲目抛售,比期待短期行情反弹更现实。而从行业长期发展看,随着养殖集约化提升与消费渠道拓展,黄颡鱼价格波动幅度有望逐步收窄,年均涨幅或回归至合理区间。
来源:水产养殖网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