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农业农村部印发《黄鳝秋冬季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 2025-11-22 00:39:58
扫码打电话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农业农村部印发《黄鳝秋冬季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措施》
为做好秋冬季黄鳝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减少疾病发生,实现减药控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监管司与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制定了《黄鳝秋冬季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措施》。请各地根据实际,做好技术措施的宣传、培训及指导等工作。
黄鳝秋冬季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措施
秋季黄鳝进入生长高峰期,冬季进入集中出塘期,质量安全风险较高。为做好秋冬季黄鳝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减药控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定本技术措施。
一、影响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养殖管理方面1.巡塘与鳝体检查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巡塘规范及鳝体检查流程,导致带病或体质差的鳝苗继续养殖,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风险。2.投喂管理不合理。秋季黄鳝摄食欲强,日投饲率过高导致胃肠道负担增大,易发生肠炎等疾病,未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黄鳝投喂量。3.对寄生虫感染认识不足。野生黄鳝苗携带胃瘤线虫、棘头虫及绦虫等体内寄生虫感染比例较高,会破坏黄鳝胃肠道结构形成创伤,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
(二)养殖环境方面1.底质恶化。秋冬季进入养殖后期,网箱及池塘底部残饵、粪便大量累积,在下雨等强对流天气易引发底部沉积物上翻,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被瞬间大量释放,诱发细菌性疾病。2.水温剧烈变化。秋冬季节交替,极端天气较多,养殖水体水温波动大,黄鳝被动改变原有习性生活在水体中上层,受水温波动影响更大,导致免疫机能下降,容易发生疾病。3.网衣附着物堆积。养殖后期网衣附着大量残饵、有机质及藻类,若未及时清理,网箱通透性降低,网箱内外水体交换减弱,养殖水体环境恶化。特别是越冬养殖期,箱内有机质腐败,黄鳝养殖环境水质变差。
二、防控技术要点
(一)养殖过程管理1.加强巡查与体检。定期抽样检查鳝体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或处理,杜绝带病养殖。2.科学驱虫。根据寄生虫种类,使用批准的水产养殖用驱虫药物进行寄生虫驱杀,减少因寄生虫引发的继发感染。3.合理投喂。选用优质发酵饲料,保证饵料适口性及质量,也可拌喂优质乳酸菌等有益菌,减少黄鳝消化道负担,保护、提高肠道状态,提升黄鳝体质。冬季低温期(水温低于15℃)应大幅减少或停止投喂,避免饲料浪费与水质污染;寒潮、缺氧或发病期间应控料或停食。
(二)养殖环境调控1.水位与庇护物管理。寒潮前加深水位,尽量维持水温稳定;冬季水花生难以存活,建议采用人工庇护巢或耐低温水生植物,为黄鳝提供越冬隐蔽场所。2.底质改良。在越冬前及时对养殖中积累的残饵、粪便进行处理。可通过局部改底或者增氧,如过碳酸钠(水产用)对池底状况进行改善,降低来年春季池底上翻危害。对黄鳝全部出清的池塘,可采用带水清塘(池塘留水深0.5—0.8米,含氯石灰用量为每米水深15—20千克/亩,在木桶或小船中化水后立即洒遍全池)。3.维护网衣通透性。定期清理网衣附着物,提高网箱通透性,或适量投放混养细鳞颌齿鲴、黄尾密鲴等鱼类,优化网箱水体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三、精准治疗疾病
1.预防为主,早诊早治。发病后应加强巡查,及时捞出死鳝并作无害化处理。建议请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现场诊断,规范用药。2.科学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单一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性产生;如必须使用,应严格按说明书剂量和疗程给药,并轮换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停药后及时使用益生菌恢复肠道微生态。3.常见病害防治建议。(1)肠炎病。使用优质碘制剂泼洒,隔天一次,共2次。若需内服,可短期使用国标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粉),严格遵循休药期。停药后使用丁酸梭菌或乳酸菌拌料投喂7—10天,修复肠道。(2)水霉病。全池泼洒:每亩使用五倍子末150—200克 + 食盐5公斤泼洒,严重时隔日再使用一次,后续可使用复合碘溶液(水产用)巩固防治。个体治疗:分拣病鳝,用5%碘附擦抹鳝体患处后,用2%~3%食盐浸泡病鳝5—10分钟。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使用上述方法。
四、注意事项
1.冬季黄鳝摄食显著减少甚至停食,不宜进行内服给药,应以水体消毒与环境调控为主。2.益生菌在低温下效果受限,建议选择低温型菌种,并在晴天中午使用,增强效果。3.加强越冬期水质监测,防止底层缺氧与毒素积累。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黄鳝秋冬季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措施
秋季黄鳝进入生长高峰期,冬季进入集中出塘期,质量安全风险较高。为做好秋冬季黄鳝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减药控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定本技术措施。
一、影响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养殖管理方面1.巡塘与鳝体检查不到位。未建立标准化巡塘规范及鳝体检查流程,导致带病或体质差的鳝苗继续养殖,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风险。2.投喂管理不合理。秋季黄鳝摄食欲强,日投饲率过高导致胃肠道负担增大,易发生肠炎等疾病,未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黄鳝投喂量。3.对寄生虫感染认识不足。野生黄鳝苗携带胃瘤线虫、棘头虫及绦虫等体内寄生虫感染比例较高,会破坏黄鳝胃肠道结构形成创伤,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
(二)养殖环境方面1.底质恶化。秋冬季进入养殖后期,网箱及池塘底部残饵、粪便大量累积,在下雨等强对流天气易引发底部沉积物上翻,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被瞬间大量释放,诱发细菌性疾病。2.水温剧烈变化。秋冬季节交替,极端天气较多,养殖水体水温波动大,黄鳝被动改变原有习性生活在水体中上层,受水温波动影响更大,导致免疫机能下降,容易发生疾病。3.网衣附着物堆积。养殖后期网衣附着大量残饵、有机质及藻类,若未及时清理,网箱通透性降低,网箱内外水体交换减弱,养殖水体环境恶化。特别是越冬养殖期,箱内有机质腐败,黄鳝养殖环境水质变差。
二、防控技术要点
(一)养殖过程管理1.加强巡查与体检。定期抽样检查鳝体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或处理,杜绝带病养殖。2.科学驱虫。根据寄生虫种类,使用批准的水产养殖用驱虫药物进行寄生虫驱杀,减少因寄生虫引发的继发感染。3.合理投喂。选用优质发酵饲料,保证饵料适口性及质量,也可拌喂优质乳酸菌等有益菌,减少黄鳝消化道负担,保护、提高肠道状态,提升黄鳝体质。冬季低温期(水温低于15℃)应大幅减少或停止投喂,避免饲料浪费与水质污染;寒潮、缺氧或发病期间应控料或停食。
(二)养殖环境调控1.水位与庇护物管理。寒潮前加深水位,尽量维持水温稳定;冬季水花生难以存活,建议采用人工庇护巢或耐低温水生植物,为黄鳝提供越冬隐蔽场所。2.底质改良。在越冬前及时对养殖中积累的残饵、粪便进行处理。可通过局部改底或者增氧,如过碳酸钠(水产用)对池底状况进行改善,降低来年春季池底上翻危害。对黄鳝全部出清的池塘,可采用带水清塘(池塘留水深0.5—0.8米,含氯石灰用量为每米水深15—20千克/亩,在木桶或小船中化水后立即洒遍全池)。3.维护网衣通透性。定期清理网衣附着物,提高网箱通透性,或适量投放混养细鳞颌齿鲴、黄尾密鲴等鱼类,优化网箱水体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三、精准治疗疾病
1.预防为主,早诊早治。发病后应加强巡查,及时捞出死鳝并作无害化处理。建议请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现场诊断,规范用药。2.科学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单一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性产生;如必须使用,应严格按说明书剂量和疗程给药,并轮换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停药后及时使用益生菌恢复肠道微生态。3.常见病害防治建议。(1)肠炎病。使用优质碘制剂泼洒,隔天一次,共2次。若需内服,可短期使用国标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粉),严格遵循休药期。停药后使用丁酸梭菌或乳酸菌拌料投喂7—10天,修复肠道。(2)水霉病。全池泼洒:每亩使用五倍子末150—200克 + 食盐5公斤泼洒,严重时隔日再使用一次,后续可使用复合碘溶液(水产用)巩固防治。个体治疗:分拣病鳝,用5%碘附擦抹鳝体患处后,用2%~3%食盐浸泡病鳝5—10分钟。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使用上述方法。
四、注意事项
1.冬季黄鳝摄食显著减少甚至停食,不宜进行内服给药,应以水体消毒与环境调控为主。2.益生菌在低温下效果受限,建议选择低温型菌种,并在晴天中午使用,增强效果。3.加强越冬期水质监测,防止底层缺氧与毒素积累。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