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养户哭诉:饲料价差翻倍、动保虚标3倍,千亿大闸蟹产业为何陷入信任危机?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养户哭诉:饲料价差翻倍、动保虚标3倍,千亿大闸蟹产业为何陷入信任危机?
然而,这份亮眼的产业成绩单背后,却暗藏着从养殖端到市场端的全链条乱象 —— 饲料品类混乱、动保产品虚标、品牌造假频发、消费信任透支等问题相互交织,形成制约产业升级的 “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消费需求理性化、监管体系完善化、技术创新常态化等新趋势,正推动千亿 “黄金蟹” 市场加速从 “数量竞争” 向 “质量博弈” 转型,重构产业发展新秩序。

养殖端 “三乱” 叠加:成本高企与风险剧增,蟹农盈利空间遭挤压当前大闸蟹养殖端的混乱局面,已从饲料、动保延伸至日常管理,形成难以破解的 “恶性循环”,让不少蟹农陷入 “增产不增收” 的困境。饲料市场的 “多元化” 选择正在偏离科学养殖轨道。一线调研显示,养殖户投喂的饵料已从传统配合饲料,扩展到冻鱼、发酵玉米、鸡鸭肝、猪肺甚至凤凰虫等十余类。这种 “乱投喂” 背后,是成本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2025年河蟹配合饲料价格价差显著,同样标注40%粗蛋白的产品,终端售价跨度达4000-7500元/吨。为控制成本,超半数养殖户转向自配料或动物肝脏,环洪泽湖地区约70%-90%的蟹农更是将自配料作为主要饵料。据行业信息,江苏河蟹饵料市场里,商品料销量不足20万吨,而自配料只用了两三年时间,销量就超过20万吨,大量市场被自配料、鸡鸭肝脏等替代。
这类替代品存在致命缺陷,直接威胁螃蟹生存与品质。生玉米可能携带黄曲霉素等霉菌毒素,动物肝脏虽蛋白质含量高,但缺乏必需氨基酸与微量元素,长期投喂会导致螃蟹营养失衡;更严重的是,未经高温灭菌的自配料会携带大量有害菌群,破坏塘口微生态平衡,直接引发螃蟹中后期肝胰腺发白、空肠空胃等疾病。今年高温季期间,江苏兴化、盐城等地部分塘口因投喂不当,养殖后期死亡率显著升高(部分塘口高达50%),严重侵蚀养殖收益。

动保产品作为螃蟹健康养殖的 “防护屏障”,其市场混乱程度更让养殖户无所适从。目前国内蟹用动保厂家数量突破千家,单个厂家产品少则数十种、多则上百种,再加上二氧化氯、黄腐酸钾等原料级产品,形成复杂的选择迷宫。更严重的是,产品质量与宣传严重脱节,呈现 “价格乱、含量乱、功能乱” 的 “三乱” 特征。更严重的是,产品质量与宣传严重脱节:10公斤装的过硫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两百多元不等;菌类产品含量标注 “浮夸化”,从功能宣传来看,多数产品宣称 “集改底、调水、解毒、补钙于一体”,但实际使用中往往只具备单一基础功能。经销商每年需应对更新换代的产品手册,养殖户难以精准选择,更别说缺乏专业知识的新手蟹农了。养殖管理的差异进一步拉大收益差距。进入三壳期后,部分精细化管理的塘口螃蟹翻倍率超100%,而疏于管理的塘口翻倍率不足50%。一水产公司技术团队分析发现,肝胰腺发白、空肠空胃等常见问题,根源多在溶氧与营养两大核心环节。但不少养殖户被 “降本增效” 误导,该开增氧机时为省电费关停,导致中后期底质恶化、硫化氢超标,高温期大量死蟹。
02市场端乱象丛生:以次充好、概念炒作,产业信任面临考验如果说养殖端的乱象是 “内部消耗”,市场端的不规范操作则直接伤害消费者信任,制约产业长期发展。产地造假、以次充好成为行业 “潜规则”。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价值高达282.65亿元,但预计全年阳澄湖大闸蟹产量在1.035万吨左右,其中围网养殖区面积1.57万亩,产量1550吨左右;沿湖周边高标准池塘养殖面积6.79万亩,产量8800吨左右。而市场上标注 “阳澄湖大闸蟹” 的销量却远超这一数字。不少商家将周边产区的螃蟹运至阳澄湖 “过水”,或直接贴上阳澄湖商标,以3-5倍的价格售卖;更有甚者,用规格较小的盘锦蟹、洪湖蟹冒充大规格长三角蟹,通过包装美化、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典型如 “蟹之家” 品牌,2024年该品牌因虚报900余亩养殖面积被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除名、遭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万元后,2025年仍通过关联企业 “苏州梵鲜蟹业” 获取正规蟹扣,继续售卖标注 “阳澄湖” 的产品。更值得警惕的是,“蟹之家” 还通过短视频模糊宣传 “我们阳澄湖养殖面积1.6万多亩”,用 “我们” 一词混淆 “产区公共面积” 与 “品牌自有面积”,误导消费者,其套餐规格中 “2.3两母蟹”“3.3两公蟹” 等档位,更与行业协会《销售规格指导意见》严重不符,涉嫌以小充大。具体如何识别防伪标识

概念炒作、价格虚高扰乱市场秩序。部分商家推出 “有机蟹”“生态蟹” 等概念,却缺乏统一的标准认证,价格较普通大闸蟹高出2-3倍,实则养殖环节与普通蟹并无差异;一些网红品牌通过直播带货、明星代言抬高身价,将5两规格的大闸蟹卖到百元以上,远超其实际价值。这种 “重营销、轻品质” 的模式,不仅让消费者产生抵触心理,也挤压了诚信经营商家的生存空间,导致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流通环节的 “隐性损耗” 进一步推高终端价格。大闸蟹从塘口到餐桌,需经过收购、分拣、暂养、运输等多个环节,传统流通模式下损耗率高达15%-20%,部分商家将损耗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终端价格居高不下。而一些小型经销商为降低成本,采用非冷链运输、简易包装等方式,又造成螃蟹鲜活度下降、死亡率上升,引发消费者投诉。

破局之路:规范与创新并行,重构产业发展新秩序面对全链条乱象与外部竞争加剧的挑战,大闸蟹产业正迎来 “倒逼式转型”,监管加码、行业自律、企业创新多管齐下,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监管端从 “事后处罚” 转向 “全链条防控”。针对品牌造假问题,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管局已开展大闸蟹品牌保护专项行动,通过线下巡查、线上抽样公证强化监管,推行 “计量器具强制检定 + 一秤一码” 制度,打击缺斤短两;对 “蟹之家” 这类关联企业借壳合规的行为,正探索建立 “实际控制人穿透式监管” 机制,防范资质滥用。同时,行业协会也在优化管理,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加强会员资质动态审查,完善防伪蟹扣溯源体系,实现 “蟹扣 - 企业 - 养殖塘口” 全程可追溯,避免蟹扣与实际销售主体脱节。产业端加速构建标准化与协同发展体系。《2025年度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推动长三角产区分工协作,江苏主攻规模化养殖、上海聚焦品牌与消费端、浙江强化加工与电商,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推广 “江海21” 良种、“水下森林” 生态养殖等技术,帮助养殖户提升螃蟹品质与成活率,从源头破解养殖乱象。

企业端则从 “数量竞争” 转向 “品质与价值竞争”。蟹太太等头部品牌构建 “养殖-加工-销售” 全产业链,从源头把控品质;深加工企业将断脚蟹、小规格蟹制成蟹粉、蟹黄酱、秃黄油等产品,打破大闸蟹 “季节限定” 属性,让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同时,区域中小品牌通过加入合作社、统一养殖标准,依托 “长三角河蟹产业协同” 政策实现差异化发展,摆脱对单一产区标签的依赖。消费需求的理性化,正倒逼市场回归 “品质本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 “阳澄湖” 标签,转而关注螃蟹的肥满度、鲜活度。企业推出的 “品质承诺” 服务,则进一步重建消费信任。盒马推出 “不肥包退”,消费者购买到肥满度不足的蟹可一键申请退款;蟹太太承诺 “缺重包赔,残蟹、空蟹、死蟹包赔”,死蟹超一半全额赔付。这些服务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选购风险,更推动行业形成 “品质为王” 的竞争氛围。

阵痛中的产业新生2025年大闸蟹产业的全链条乱象,本质上是产业从 “粗放增长” 向 “高质量发展” 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行业标准的落地、技术创新的推进以及消费理性的回归,千亿大闸蟹市场正逐步摆脱混乱格局,在规范中重构信任,在转型中释放价值。未来,产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区标签的比拼,而是品质、技术、品牌、服务的综合较量。只有坚持 “生态优先、品质为本、创新驱动”,才能让大闸蟹产业实现 “养殖户获利、消费者放心、产业可持续” 的良性循环,真正从 “数量红利” 走向 “价值红利”,书写中国淡水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