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突破!成都 “陆地造海” 技术落地,15万斤耗儿鱼只是开始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突破!成都 “陆地造海” 技术落地,15万斤耗儿鱼只是开始

▲40多个直径不等的鱼池中,耗儿鱼正茁壮成长(图源:成都发布)为实现海鲜 “陆养” 的全程可控,企业提前10余年便开始布局,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研发相关养殖技术。从鱼卵自主繁育、孵化,到幼苗在育苗池生长2个月后转入成鱼池继续养殖,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细致把控。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投喂南极磷虾等天然饵料,同时搭配专为基地研发的饲料,既能保证耗儿鱼的生长需求,又能减少对水质的影响。生态赋能:废水零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内陆海鲜养殖的核心难题,该基地在水资源利用上采用高效循环模式。据介绍,成鱼池的水看似静止,实则每天会循环过滤7次:绝大部分废水经处理后,鱼粪、残饵被收集压缩加工成高蛋白饲料原料,实现 “变废为宝”,净水则回流养殖池;少量污染较严重、无法直接过滤的废水,会排入隔壁池子,经海藻、海苔等海洋植物净化消毒后再次利用。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对水资源的依赖,也为该技术在更多内陆城市推广奠定了基础。据了解,此前内陆市场耗儿鱼主要依赖冷冻运输供应,鲜度与口感均受影响。该基地通过每日定时监测水质、采用专属配方饲料投喂等标准化管理措施,有效保障了成品鱼品质。更为关键的是,闭环式养殖模式大幅降低了对新鲜水资源的依赖,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填补了内陆地区拟真海水环境海鲜养殖的技术空白,为绿色水产养殖发展提供了“彭州实践样本”。市场前景:鲜活平价供应可期 品类拓展带动就业目前,首批养殖的耗儿鱼已生长至30克左右,即将达到100克的商品鱼标准。据介绍,本土养殖的鲜活耗儿鱼不仅鲜度显著优于冷冻产品,市场定价可与冻品持平,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海鲜的需求。该基地的投产运营,将助力川渝地区消费者实现“家门口的海鲜自由”。
值得关注的是,耗儿鱼养殖仅是该基地产业布局的起点。据基地规划,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拓展梭子蟹、石斑鱼、对虾等海鲜品类。与此同时,基地已带动近10名本地居民就业,后续计划在全国多个内陆地区复制推广该养殖模式,助力“彭州海鲜养殖”品牌走向全国。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