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头条 从“分养”到“混养”、“密养”到“疏养”,“虾鳜轮养”增收明显!
安全小贴士:
详细描述
标题: 从“分养”到“混养”、“密养”到“疏养”,“虾鳜轮养”增收明显!
养殖户在观察饵料鱼的生长情况。
从“分养”到“混养”养殖模式不断升级
武汉水域面积大、渔业资源富集,水产养殖一直是农业特色产业之一。鳜鱼作为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鱼类,在武汉的水产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和推动下,武汉成为湖北省最早的鳜鱼苗种生产地。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波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鳜鱼作为高端品种,其品质更加受到关注。
“鳜鱼的习性是以活鱼活虾作为食物,传统的养殖方式是把饵料鱼和鳜鱼分开养殖,既浪费水域面积,又要多花精力照料,喂养饵料鱼的饲料还容易造成污染。”水产研究所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朱思华介绍,“我们经过试验,发现饵料鱼和鳜鱼能够在一片水域里共生。这样既能节约水域面积,又能提高养殖密度。”
此后,水产研究所和多地展开紧密合作,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升级技术。30年时间里,生态养殖模式从最初简单的“鳜鱼—饵料鱼混养”到如今“小龙虾—鳜鱼轮养”,既提高水产品质量,又让农民增收。金口街道三门湖的一位养殖户介绍:“1月至4月养小龙虾,5月至12月养鳜鱼,这种轮养模式既能提高水产品质量,又让我们多了收入。”
朱思华介绍,目前正在推广的这种生态养殖模式规避了小龙虾、鳜鱼单一养殖的市场风险。“通过生态轮养,既可以壮大小龙虾的个体体格,实现错峰上市,还能够有效降低鳜鱼养殖密度,增加单位养殖效益,提高鳜鱼产量和质量。”
从“密养”到“疏养”让鳜鱼越来越生态
朱思华算了一笔账:“这种养殖模式每亩投入只需要3000多元,可产出七钱以上大虾100余斤、鳜鱼200余斤、大规格鳙鱼200余斤及其他杂鱼,收入1万多元,经济效益显著。”正因为如此,这一模式受到养殖户的普遍欢迎。“现在仅江夏区的‘虾—鳜轮养’养殖面积就已超过5000亩。”李波说,“这一养殖模式还推广到了荆州、鄂州、仙桃、潜江、黄冈等地,总面积5万亩以上。”
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守荣介绍,武汉的鳜鱼养殖模式经历了一个从“低密度”到“高密度”,再到“低密度”转化的过程。从每亩20尾到2000尾,经过一轮轮试验,最终发现每亩200尾左右的情况下,鳜鱼长得更大、更壮实、肉质更好,是最适合湖北的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降低了,产量也就降低了,养殖户的效益该如何保证?科研人员注意到了另一种水产品种——小龙虾。“小龙虾和鳜鱼的生长时间完全错开,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也大致相当,完全具备套养的条件。”朱思华说,“两种高价值水产的养殖密度都可以降下来以保证品质,但总体的收入不会减少。”他介绍,新的养殖模式中,主要通过种植青饲料来养虾和饵料鱼,再用饵料鱼来饲养鳜鱼,仅使用部分无抗生物发酵料,再加上养殖密度降低,环境负担小。“按照这种模式,排放的养殖尾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除了优化养殖模式,水产研究所还在种苗上下功夫,培育出更适应“虾—鳜轮养”模式的品种。目前,该所选育出的新品种“武农1号”已通过国家审定,并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遴选为2025年重点推广的水产养殖品种。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水产通上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

下载水产通app
水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