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烂鳃病、暴发性败血症、赤皮竖鳞各个都领养殖户头痛,怎么办?

    [复制链接]
冷水鱼 | 2021-7-8 08:1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一、罗非鱼溃烂病



【病原体】 国内外报道的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荧光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链球菌等。



【流行情况】 罗非鱼溃烂病有两种类型。



(1)体表溃烂型 主要危害工厂化养殖和越冬加温养殖的罗非鱼,鱼种、成鱼和亲鱼均可发病。养殖密度大、水质污浊、溶氧量偏低、温差较大的鱼池容易发生本病,严重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从越冬开始,至来年4~5月,均可流行。



(2)肠炎型 主要危害罗非鱼种、幼鱼,100克以下的罗非鱼幼鱼常受其害,而以10克以下的罗非鱼鱼种最为严重。



【症状】



(1)体表溃烂型 主要表现为体表鳞片竖起,并逐渐脱落,病灶溃烂成炙红的斑块状凹陷,肌肉外露(彩图11);



严重时深入骨骼,溃烂成洞穴。患处无特定部位,可分布于头部、鳃盖、鳍条及躯干等各个部分,病灶多时可达数十个。解剖可见肝脏发生病变,由肉红色变成褐色,胆囊由浅绿透明变成墨绿色,体积可增大1倍。



(2)肠炎型 主要表现为肛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解剖可见肠也发红,但症状较轻。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越冬池要清洗后彻底消毒。



2)罗非鱼进入越冬池前用3%~4%的食盐溶液浸浴5~10分钟。



3)加强越冬管理,定期泼洒石灰乳,浓度为15~20克/m³,保持水质微碱性,水温控制在20℃左右,投饲宜少而精,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



4)发病时可用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全池泼洒,使池水为0.3~0.4克/m³。



5)用复方新诺明拌饲投喂,每千克饲料添加1.0~1.5克,连喂3~5天,首次用量加倍。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二、乌鳢诺卡氏菌病



【病原体】 诺卡氏菌。



【流行情况】 首次发现是在1997年乌鳢养殖规模较大的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



从1997年至今,本病连续在山东省各地乌鳢养殖池塘发生,流行季节为6~9月,水温在23℃以上时,主要危害商品鱼养殖池塘。



发病池塘乌鳢死亡率为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由于患病乌鳢的眼球周围和肠道内外壁、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长满黄豆大小的黄色脓包,所以又称为“乌鳢脓包病”。



【症状】 患病乌鳢表现为腹部肿大,腹部表皮有时充血、出血。个别病鱼眼部出现肿块,呈堆积的小瘤状,角膜混浊,有炎性细胞浸润,浆液纤维素渗出。剖检病鱼可见肝脏、肾脏、脾脏、肠长满黄豆大小的黄色瘤状脓包,针刺有浅黄色脓液流出;胆囊肿大,壁变薄,胆汁稀薄,色浅。



乌鳢诺卡氏菌病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鱼种入塘前要彻底清塘,挖出过多淤泥。



2)降低鱼种放养密度,冷冻小杂鱼作为饵料投喂前要消毒。



3)鱼病流行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预防疾病,又能改良水质。



4)从药敏试验结果来看,致病菌对青霉素较敏感。发病池塘可用青霉素拌饲投喂,使用量为每100千克鱼2~3克。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三、体表溃疡病



【病原体】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和温和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 体表溃疡病是高密度单养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一些名优鱼类,已发现患本病的鱼类有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等。



鲤鱼和鲫鱼鱼种高密度养殖时也有发病,可导致大批死亡。本病在春季4月中、下旬,水温15℃时可发生,5~6月水温高、水质差、水温变化大的养殖池容易发病;此外扦捕后、长途运输、越冬后及发生寄生虫病的鱼,因外伤也容易发生本病。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血斑周围鳞片松动;之后,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表皮发炎、溃烂(彩图12),周边充血。



随着病情发展,病灶扩大,并向深层溃烂,露出肌肉,有出血或脓状渗出物,严重时肌肉溃疡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最后死亡。



本病与打印病症状差别在于病灶形状不规则,无特定的部位,头部、鳃盖、躯干各处均可发生,而且通常有多个甚至几十个病灶。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鱼池必须清塘消毒,放养密度要适当。



2)鱼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溶液浸浴5~10分钟或用2%的食盐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浴10分钟。



3)坚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克左右)。



4)治疗方法同赤皮病。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四、纤维黏细菌腐皮病



【病原体】 病原是柱纤维黏细菌,曾名柱状屈挠杆菌。



【流行情况】 纤维黏细菌腐皮病为斑点叉尾、大口鲇、胡子鲇和黄鳝等无鳞鱼种的常见病,主要危害成鱼和亲鱼,养殖水质环境恶化时容易发生;



发病季节为春、夏、秋三季,水温在15℃以上即可发生,20~30℃时为流行高峰期,通常呈散在性流行;



一旦发生,池塘中的发病率可在50%左右。由于本病病程较长,故急性大批死亡情况较少出现,但病鱼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并可影响性腺发育。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感染部位出现灰白色斑块,随之斑块下皮肤坏死、充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逐渐扩大,彼此连成一片,形状不规则;最后,皮肤大面积腐烂,露出肌肉,出现肌肉坏死现象,部分病鱼出现“蛀鳍”。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预防 同体表溃疡病。



(2)治疗



1)大黄按每立方米水体2.5~3.7克计算称量,然后,按每千克大黄用20千克 0.3%的氨水(含氨量为25%)在常温下浸泡12~24小时,药液和药渣兑水后全池遍洒。



2)大黄和硫酸铜合剂。大黄每立方米水体1.0~1.5克,配制方法同上;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5克,全池泼洒。



3)五倍子。按每立方米水体2~4克全池遍洒。



4)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全池遍洒。



5)亲鱼可在病灶处涂抹红霉素软膏或注射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国际单位)。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五、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病



【病原体】 爱德华氏菌。



【流行情况】 目前仅见于斑点叉尾,从引进此鱼后,本病即已出现。在国外,这是鱼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细菌病之一,各种规格大小的鱼均可患本病,而以鱼种发病最为常见。



我国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及重庆市均已发现,发病率在30%左右。



本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水温在22~28℃时为流行季节,25~28℃为发病高峰期,当温度高于30℃时,病情明显缓解。投喂变质饲料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有时头朝上、尾朝下呈垂直漂浮状态;



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甚至形成“头洞”,鳃丝严重贫血。



剖检可见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脏、肾脏肿大并呈暗红色(或有血斑),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布有血丝。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严格掌握饵料的新鲜度,现做现投喂,不喂隔夜和变质的饲料。



2)在病鱼池中泼洒三氯异氰尿酸等含氯消毒剂,同时每千克鱼内服氟苯尼考30毫克;或每千克鱼用盐酸环丙沙星10~15毫克(《无公害渔药使用规则》中禁用),每天1次,5~7天为1个疗程。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1: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六、黄鳝旋转病



【病原体】 由于多数病鳝肠道内有棘头虫或线虫寄生,故曾被怀疑为寄生虫毒性所致。最近已经从病鳝脑中分离到细菌,并可重复症状,病原菌尚有待鉴定。



【流行情况】 黄鳝旋转病是近年来随着黄鳝养殖的兴起出现的新病,流行于浙江、湖北、江苏、江西、山东等省份,发病后有较高死亡率。通常发生在密养、多腐草、水质恶化的鳝池中,发病季节在春末夏初。但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尚未深入。



【症状】 病鳝头部扭曲,随之鱼体顺着头部扭曲方向卷曲,鱼体比较僵硬,用手触动,体部可以短暂伸直,但很快就又恢复卷曲状态,头部和尾部断续出现痉挛现象,2~3天后死亡。剖检内脏,除肠内空无食物,或轻度充血外,其他部位无明显异样情况。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本病尚无治疗方法,所以应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鳝池必须注意清洁,经常换注新水,及时捞出腐草,每立方米水体定期泼洒生石灰20克或漂白粉1克等消毒。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七、鳗赤鳍病



【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 鳗赤鳍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特别是露天鳗池发病最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鳗池死亡率较高。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在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水温较高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长期处在饥饿状态下的鳗鱼突然暴食,更容易诱发本病。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部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部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



剖腹可见肝脏、脾脏肿胀、瘀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瘀血,胃、肠发炎充血,内充有黏性脓汁。鳗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



2)内服复方新诺明药饵,每千克饲料中加入复方新诺明1~2克,连喂3~5天。



3)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后,内服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嘧啶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八、鳗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体】 病原有迟缓爱德华氏菌和福建爱德华氏菌两种。



【流行情况】 爱德华氏菌病是我国养鳗业中危害比较严重的常见疾病之一,国内大多养鳗场均曾发生过本病。



无论是鳗白仔、黑仔或是成鳗均可发生,幼鳗发病死亡率可达50%左右,成鳗死亡率在5%~10%。



本病在温室养鳗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露天养鳗池则以夏季为流行盛期;白仔鳗在饲料(如水蚯蚓)诱食后约1周,很容易造成急性流行。本病发生后,易继发赤鳍病。



【症状】 本病按其病灶所在的主要位置可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间或也有肝肾混合型的。



(1)肝脏型 病鱼的前腹部(即肝脏区)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死从而导致体表软化;严重时,腹壁肌肉坏死、溃烂甚至穿孔(彩图13),所以从外面可以看见肝脏;通常臀鳍充血。剖腹观察可见肝脏明显肿大,有一到数个大小不等的溃疡病灶,内充满脓液。



(2)肾脏型 病鱼表现为肛门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剖腹观察可见脾脏、肾脏肿胀,有小脓疡病灶。



(3)肝肾混合型 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与其他细菌性鱼病相同。白仔鳗投喂水蚯蚓时,应经过清洗,最好浸浴消毒后再投喂。



发病鳗池应立即用含氯消毒剂遍洒,然后可选择下列药物内服。



1)复方新诺明,每吨鳗第一天用量200克,第二至五天减半;或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嘧啶合剂(1∶5比例),每吨鳗50~60克,每天1次,连用3天。



2)四环素。每吨鳗100克,每天1次,连用5天。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十九、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



黄颡鱼爱德华氏菌病又叫一点红病、裂头病、头肿病,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



【病原体】 爱德华氏菌。病原体经鼻腔感染嗅觉细胞,再进入大脑,经脑膜感染头骨。



【流行情况】 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1~3龄之间的鱼发病较多,尤其是2龄鱼发病率较高。水温在18~30℃时发病,25~28℃时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本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池塘水环境突变如倒藻,或水质恶化如pH降低、氨氮含量增多、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溶氧量低,水体混浊等也容易发病。另外,饲料营养、刮伤、抢食、机械损伤都可能诱发本病。



【症状】 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彩图14),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



另外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解剖可见腹腔有浅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



肝脏呈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和肾脏肿大、充血;胃膨大,胃壁充血较重,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黏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本病发生时,常见病鱼鳃丝上寄生大量车轮虫、三代虫等。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若从病灶部位分离到病原菌或镜检观察到病原菌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预防



1)控制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在2 500~3 000尾/亩;选择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



2)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增氧机功率平均每亩为1.5千瓦。



3)定期调水,保持优良水质。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



4)定期消毒杀虫。定期往塘内泼洒消毒剂,消灭塘内隐藏的病菌,使用硫酸铜杀灭寄生虫。



(2)治疗 由于发病起源于脑内感染,所以要选择一些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进行外用消毒,比较好的有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提示



在疾病流行季节,病鱼出现零星死亡时,尽早内服抗菌药能够控制本病。对于病程较长的池塘,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及时更换抗菌药。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冷水鱼 | 2021-7-8 08:13: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二十、链球菌病



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对多种养殖鱼类有侵害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给罗非鱼产业带来重大损失。下面以罗非鱼链球菌病为例来说明。



【病原体】 无乳链球菌是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原。海豚链球菌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危害程度不如无乳链球菌。



【流行情况】 本病在我国各地罗非鱼养殖区域都有发病案例,主要流行时间为5~10月的高温阶段,高峰期在7~9月,流行水温为25~37℃,发病率达20%~30%,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



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本病主要威胁100克以上的罗非鱼,但近些年发现100克以下的鱼苗都常有本病发生。在低水温季节,本病也可呈慢性经过,死亡率较低,但持续时间长。



【症状】 不同种类的链球菌引起的临床特性无显著差别。



由于链球菌可以侵害病鱼的中枢神经系统,故临床上表现为病鱼游泳异常、昏沉,常在塘边、水面无方向性地缓慢游动,有时身体屈曲。病鱼常呈现眼部症状,如眼睛巩膜白浊(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彩图15)及出血等;有时在病鱼的两侧前颊上出现2~3毫米的干酪样坏死灶病变,随后坏死灶破裂形成溃疡;有时在腹鳍的基部出现较大(5毫米)的干酪样坏死,在尾鳍基部可能出现更大(10~20毫米)的坏死灶。身体表面出血,表现在口周围、鳍条基部的点状出血;有时在肛门或生殖孔周围呈现出血斑;有的病例产生大量腹水,引起肛门突出。剖检可见病鱼内脏呈现严重的败血症症状,胃和肠道空虚,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脑、眼和肠道大面积出血,脾脏和肾脏肿大。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在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细菌学鉴定可以确定链球菌种类。



【防治方法】



(1)预防



1)减少投喂:当链球菌病暴发时,减少饵料的投喂可以降低病鱼的死亡率。原因可能是减少鱼体的进食量可以减少链球菌的感染机会。



2)降低饲养密度:当疾病发生、刚出现病鱼死亡时,应该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疾病传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鱼群的死亡,减少损失。



3)充分供氧:开足供氧机,使鱼群得到充足的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鱼群的死亡。



4)降低水温:高水温是造成鱼群应激和细菌繁殖的条件。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水温有助于控制链球菌病的发生。小的鱼池可以在上面建遮阳棚,或者在夜间开足搅水机,能适当降低水温。



(2)治疗



1)每千克鱼每天用盐酸强力霉素50~70毫克,连续7天。



2)氟苯尼考在发病早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用量参考药品说明书。提示

罗非鱼链球菌的典型症状为病鱼眼球突出(彩图15),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过程中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一般为平常的1/2或1/3。保证内服抗菌药的剂量,配合水体消毒,有较好疗效。

水产通-水产养殖,一点就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