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利用海关数据和按海区划分的方法计算得出,福建出口的牡蛎均价高于黄渤海区出口的长牡蛎,这与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刚好相反。一般情况下,国内市场的长牡蛎批发和零售价格都高于福建牡蛎,这一现象有待在后续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理清其原因。
03
牡蛎消费
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分别为513.98万吨、0.41万吨和0.99万吨,产量加上净进口量得到的表观消费量是513.40万吨,同比增加5.35%。当年中国人口数量达到了13.93亿,人均消费量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约为3.69kg/人,同比增加4.87%。
附件2:牡蛎产业国际技术研发进展
01
在遗传育种方面
生长、品质与抗逆性状的遗传解析仍然是国际贝类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全基因组、简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技术是研究贝类遗传调控机制的主要手段。群体选育和杂交育种技术仍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效果最佳的育种技术。基于大数据计算的动物模型GBLUP和GWAS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结合全基因组位点编辑技术,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育种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模拟全基因组位点编辑技术增加动物育种群体中的有利等位基因频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子代的遗传进展,该动物育种模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02
在健康养殖方面
向生态多元化水平发展,更加强调环境容纳量、健康可持续养殖模式。目前国际上普遍提倡基于生态系统的新养殖理念,将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结合起来,广泛采用新设施、新技术,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态养殖新生产模式来替代传统养殖方式。养殖容量、环境承载力等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国际上对牡蛎养殖容量的评估主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动态养殖容量评估方法,但方法的普适性较为局限,以牡蛎为核心功能群的综合养殖模式局限在小规模试验阶段,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管理理念的引领下,基于养殖容量的高效、可持续的综合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03
在设施采收方面
国外牡蛎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日本与韩国,欧洲法国与丹麦以及北美加拿大与美国等,上述国家牡蛎养殖业起步较早,养殖模式单一且固定,针对性采收技术应用成熟,配套机械化设备设施使用广泛。但这些国家的的养殖模式与目前中国的养殖模式存在一定区别,吊绳放置密度、布放位置与方法都存在差异,无法直接引入国外技术进行应用,且近年来鲜有新技术与装备见诸报道。
04
在精深加工方面
国外贝类的加工、销售大多需先进行净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西班牙、法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都建有净化工厂。净化的技术主要是紫外线、氯或臭氧消毒海水。国外牡蛎加工存在加工比率低、加工品种较少的问题,主要发达国家的贝类产品除净化后鲜活消费外,特别是牡蛎,生食牡蛎是主要产品,其余加工以冷冻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烟熏、调味品和保健食品。国外已开展较多的贝类活性多肽、活性多糖、微量营养素等的研究,除蛋白肽产品外,其余活性成分开发的产品不多。近年逐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新型化工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牡蛎中功能活性成分,开发以牡蛎为主要成分的保健食品或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已成功生产胶囊型、液体型、片剂型等各种类型产品。
05
在质量安全方面
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日益完善,世界发达国家注重检测技术、方法的标准化战略,欧盟、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致力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以长期控制国际标准化技术,并极力推动本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欧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可追溯性强制实施的坚决拥护者。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品召回程序,并纳入到法规中。 |